第一節英吉利民族的起源(1 / 2)

在大西洋北部邊緣,有一個孤懸於歐洲大陸西端的不起眼的小島--不列顛島,總麵積僅244200平方公裏,北部和西部分別是岡巒疊起的蘇格蘭高地和威爾士山地,隻有東南部的英格蘭地勢平緩,土地肥沃,氣候濕潤,自然條件優越。考古資料表明,在30萬年前不列顛島上已有人類生存,當時不列顛島與歐洲大陸之間有陸橋相通,人類從大陸橋進入不列顛。約公元前8300年,由於冰雪消融,海麵上升,不列顛島與大陸分離,獵人們手拿粗陋的石製弓箭在小赤鹿後麵追趕,有些人從大陸駕著獨木舟渡海來到不列顛島。5000年前,伊比利亞人從西班牙半島沿大西洋海岸北上來到不列顛,帶來了新石器文化。後來,一支遊牧民族又從大陸的萊茵地區越過海峽進入不列顛,隨著他們的到來,不列顛開始進入青銅時代。不列顛島上鐵器時代的到來是與克爾特人的遷入聯係在一起的。他們身體高大,頭發金黃,皮膚白皙,以勇武好戰著稱,稱為高特爾人。兩個世紀後,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第二批克爾特人又到達不列顛,他們被稱為布立吞人。布立吞人揮舞著鐵製的刀劍,依恃強大的武力占領了英格蘭一帶,以後的幾百年,不列顛就成了“布立吞人之地”,“不列顛”這一名稱因而緣起。第三批克爾特人大約在公元前100年左右從高盧北部遷入。他們善於駕駛戰車或騎馬作戰,很快就占領了英格蘭東南部,他們被叫做比爾蓋人。比爾蓋人進入不列顛後,克爾特人才開始建立王國,主要有泰晤士河北岸的卡圖維拉尼王國、東南部的科利達尼王國,以及蘇塞克斯地區的科米烏斯王國。但克爾特人剛建立起軍事貴族製不久,羅馬人已征服了迦太基、敘利亞、馬其頓、希臘等地,迅速擴張成為一個跨歐亞的大國,並把矛頭指向了不列顛。公元前55年,時任高盧總督的羅馬大將愷撒就開始對不列顛虎視眈眈。他兩次攻打不列顛,雖一時得手,但最終被迫率軍回撤歐洲大陸,此後的100年中,不列顛再也沒有遭到任何侵略者的威脅。然而,羅馬人對不列顛的進攻無意中卻為布立吞人打開了一扇文明世界的窗戶。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再次派兵遠征不列顛,從此,不列顛淪為羅馬帝國的45個省份之一,受到羅馬人長達近400年的統治。為防止蘇格蘭人入境騷擾,羅馬人後來又在英格蘭北部修築了一道長100多公裏的防衛城牆——“哈德良長城”,顯示了羅馬帝國的強盛闊綽。就在不列顛氣象升平的時候,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自身卻發生了分崩離析,最終羅馬人不得不於407年撤出不列顛。住在不列顛高地和山區的克爾特人迅速返回平原和沿海地帶,建立起許多小王國,彼此爭鬥,不列顛進入了一個混亂的時期。為了戰勝對手,公元449年,英格蘭南部的沃提根國王雇請日耳曼人幫他作戰,結果竟是引狼入室,一批批凶猛而野蠻的日耳曼蠻族人從此如潮水般湧進不列顛。他們主要是來自丹麥半島隘口安根地區的盎格魯人、來自易北河下遊的薩克遜人和來自日德蘭半島的朱特人。他們洗劫、燒毀城鎮和鄉村,把布立吞人驅趕到西部的威爾士和康沃爾一帶,使不列顛的羅馬文化幾乎化為烏有,文明之光隨之黯淡下去。這樣不列顛島上的主要居民就由“布列吞人”變成了盎格魯—薩克遜人,“英格蘭”因此而得名,其含義是“盎格魯人的土地”。盎格魯—薩克遜人後來在英格蘭土地上建立了許許多多小王國,經過長期混戰兼並,最後演變成為七個較大的王國,即諾森伯裏亞、麥西亞、東盎格利亞、肯特、埃塞克斯、威塞克斯和蘇塞克斯。在9世紀初,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開始擴大其勢力,到公元830年,整個英格蘭,包括威爾士的酋長們在內,都承認愛格伯特的霸主地位。及至艾爾弗雷德大帝統治時期,威塞克斯終於達到高度的繁榮,文化也恢複了。然而,正當持續200多年的“七國時代”即將走向最後的統一之時,來自歐洲的維金人卻在不列顛島上攪起了新的風浪。維金人主要是指挪威人和丹麥人,他們於8世紀左右進入了不列顛島及其旁邊的愛爾蘭島,其遷徙的動機主要是為了掠奪戰利品。他們在不列顛島的東半部廣泛地建立了居留地,稱為“丹法區”,開始嚐試一種定居生活。維金人與威塞克斯進行了長期的爭奪,彼此間有時戰爭,有時和平。然而在1014年,丹麥國王最終控製了整個英格蘭,奪取了王位。在不列顛肥沃的土地上,維金人也逐漸與原來的居民融合。他們帶來了自己的語言、法律和習俗,促進了不列顛的封建農奴化和英格蘭的統一。不過丹麥人的統治並不長久。1043年,丹麥王室絕嗣,英格蘭王位出現空缺,英格蘭國內便支持威塞克斯從前的王子“虔誠者”愛德華為國王。然而,1066年1月,愛德華逝世,圍繞王位繼承問題又出現了激烈的鬥爭。諾曼底公爵、愛德華的表弟威廉率領諾曼底地區的法國貴族組成大軍渡過海峽,在黑斯廷斯一役中擊敗英軍。隨後,他就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被擁立為新的國王,由此建立了諾曼王朝。五年後,威廉征服了英格蘭全境,被稱為“征服者”。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諾曼征服”。隨著諾曼征服和諾曼王朝的建立,已在盎格魯—薩克遜時代開始的英格蘭封建化過程迅速完成。威廉以服兵役為條件,將沒收的大部分盎格魯—薩克遜貴族的土地分賜給隨他征戰的親兵和諾曼貴族們,自己則保留了絕大部分的森林和七分之一的耕地。被賜的土地叫做“封地”,接受封地的人叫做“封臣”。封臣可以將封地再分為小封地,賜給自己的附庸。這樣,國王就成為封臣的首領,封臣又成為他們附庸的首領。於是,一種新的、更繁複的貴族等級製度產生了,不列顛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在封建製度下,盎格魯—薩克遜人還沒有形成“民族意識”,他們並不把諾曼人當作“外國人”加以排斥。諾曼人開始還以為自己是法國人,直到以法王為首的法國貴族向他們發起挑戰,才感覺到並非如此。三個世紀之後,在與法國人的一場百年大戰中,英格蘭人意識到自己是有別於任何歐洲大陸民族的統一體,開始形成英吉利民族的概念。這個民族包含著伊比利亞人、大杯人、克爾特人、羅馬人、盎格魯—薩克遜人、丹麥人、諾曼人這些眾多的血統,是許許多多外來民族的融合體,因而具有極其開放的個性特征。綜上所述,作為汪洋中的一個小島,不列顛看起來是那麼弱小,以致不斷地成為外來征服者劫掠的對象,“不列顛的文明都是外來的,外來的文明來了去,去了又來,最後積澱成一個島國的文明,積澱了不列顛民族的心態特征”。不列顛停留在世界文明的最邊緣,前景一片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