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是騾子是馬,牽出來溜溜!(2 / 2)

“不用,我自己動手吧!”

說著,白清脫掉了外衣,穿上了廚師衣服,又是帶上了廚師帽子,整個人變得不一樣了。

而這時,一些廚師動手,已經將一些食材取過來。

白清動手,開始加工切配,對各種食材進行粗加工。

切配,看似很簡單,將蘿卜切成蘿卜絲,將豬肉切成塊,將白菜切碎,將魚兒去鱗等等;又是將各種調料,各種食材,調配妥當。

看似,這一環節,最為簡單,隻要不是傻子都會做。

一般而言,切配主要是剛剛加入廚房的新手來幹的,似乎沒有門檻,似乎誰都能做好。

可老爺子卻說了,這一環節很難,難度不下於動手烹飪,就連一些大師傅也未必能做好這一點。

“切”就是切料,即通過使用各種刀法,把初加工後的原料再加工成為便於烹調入味和食用的各種形態(包括一般形態和花色形態),行業又稱為“改刀”。

“配”就是把改刀切好的各種形態的原料,根據烹調技法的要求,按分量、色澤、質量、形態等,搭配在盤中,以備烹調成為色香味形完善的菜肴。

此外,一些質嫩含水量大或是要保持一定形態的原料,還要進行上漿掛糊等保護性措施。

因此,所謂的切配技術是指在烹飪原料購進以後、菜肴正式烹調以前所有工作程序的總和。主要包括原料的清洗、整料出骨、幹貨漲發、刀工處理、配料、上漿掛糊等。

切配技術不能僅僅從字麵上被理解為刀工處理和配料的簡單組合,而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工藝流程,其目的是為正式烹調打好基礎,做好準備。

完美的切配,其難度不下於那些大師傅。

傳統上,由於中國菜被公認以“味”為核心,重視食品的味道,而輕視切配技術。

可實際上,從時間的長短上來講,原料的購進、洗滌、初加工、刀工處理等準備工作所耗費的時間與正式烹調時間之比大約為7:3至9:1。也就是說,切配技術工作占用了一個烹飪工藝流程的大部分時間。

中華美食中,每一道菜肴都有自己的獨特風味,不僅對原料的老嫩優劣選擇頗為講究,還要根據原料的不同部位的不同特質分檔取料,使之物盡其用,宜爆則爆,宜燉則燉。

而現代使用各種農藥,洗滌過程中,除了使其表麵潔淨,還要采取措施降低農藥殘留。

另外,發芽的土豆、未煮透的四季豆、腐敗變質的魚蝦、死甲魚等所含毒素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必須剔除。刀工處理則使原料達到正式烹調所要求的程度。高超的刀工技藝不但使原料更容易成熟,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配菜的作用更不可忽視。

而在具體的配菜過程中,尚未實現精確計量配製,分量的控製,完全由配菜師的經驗來決定。分量太少、利潤過高,做的是“一錘子”買賣,很難有回頭客;分量太多、利潤過低,餐飲企業的經營難以為繼。

配菜決定著菜肴的色彩搭配。同樣的紅色和綠色,“萬綠叢中一點紅”是錦上添花,紅綠混雜、比例失調就完全是敗筆。菜肴的色彩因先入為主的特性,或賞心悅目引起人的食欲,或殘花敗柳使人興趣索然。

此外,如今的時代,已從盲目片麵追求高檔次、高消費,逐步轉向理性的追求健康科學飲食,日益重視肴饌的營養搭配。

配菜,要做到合理膳食,各種營養搭配均勻。

另外,中國傳統飲食認為凡物各有本性,有的相和,有的相克,有諸多禁忌。配菜師明白了這些道理,配製出來的菜肴才會更加美味可口,合乎科學原理。

https:\/\/www.biqiugege8.com\/book\/17871\/12251181.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ge8.com<\/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