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所謂的“諸子”就是指這一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反映不同階層利益的思想家或其著作,而“諸子百家”則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當然,所謂的“百家”並不是說有一百個學術派別,而隻是一種籠統的說法,表示當時的思想家非常之多。那麼,春秋時期的“諸子”到底有多少家呢?根據《漢書·藝文誌》的記載,當時說得上名字的學術流派總共有189家,相關著作有4324篇。而這189家“諸子”的思想主旨,基本上都是為各國的國君提供政治方略,由於內容龐雜所以各家內容相互交叉融合,由此共同推動著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的繁榮發展。
後來,根據《隋書·經籍誌》和《四庫全書總目》等書中的資料記載,“諸子百家”實際上有上千家,隻不過當時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而最後發展成學派、影響廣泛且深遠的則隻有十家。它們分別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縱橫家、小說家、名家、雜家、農家。不過,根據研究者的不同和時代的局限性,“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還有九家和十二家之說。其中十二家之說是增加了“兵家”“醫家”,九家之說是去掉了“小說家”。
另外,“諸子百家”中又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構成三大哲學體係,加之其他學術思想的爭奇鬥豔,大放異彩。可是到了西漢時,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經多番周折,最終在宋朝的時候確立了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流地位。以至今日,儒家思想對人們的影響仍舊深廣。中國周邊的一些國家的文化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論語》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和人們對傳統文化重視程度的提高,“讀經熱”“國學熱”越來越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而且這個“熱”很重要的一個表現便是對《論語》的認識和解讀,由此《論語》講壇、《論語》心得借助電視和網絡,受到許多觀眾或讀者的追捧。那麼,《論語》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這本書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千百年來讓人們愛不釋手呢?
實際上,《論語》是一本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全書共20篇。從字麵上理解,《論語》是言論的彙編。從內容上來看,《論語》以記言為主,采用語錄體和對話體,主要記述了孔子對其弟子所提問題的回答以及孔子弟子的一些言行。對此,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誌》曾記載:“《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其中,所謂的“諸子”就是指這一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反映不同階層利益的思想家或其著作,而“諸子百家”則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當然,所謂的“百家”並不是說有一百個學術派別,而隻是一種籠統的說法,表示當時的思想家非常之多。那麼,春秋時期的“諸子”到底有多少家呢?根據《漢書·藝文誌》的記載,當時說得上名字的學術流派總共有189家,相關著作有4324篇。而這189家“諸子”的思想主旨,基本上都是為各國的國君提供政治方略,由於內容龐雜所以各家內容相互交叉融合,由此共同推動著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的繁榮發展。
後來,根據《隋書·經籍誌》和《四庫全書總目》等書中的資料記載,“諸子百家”實際上有上千家,隻不過當時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而最後發展成學派、影響廣泛且深遠的則隻有十家。它們分別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縱橫家、小說家、名家、雜家、農家。不過,根據研究者的不同和時代的局限性,“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還有九家和十二家之說。其中十二家之說是增加了“兵家”“醫家”,九家之說是去掉了“小說家”。
另外,“諸子百家”中又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構成三大哲學體係,加之其他學術思想的爭奇鬥豔,大放異彩。可是到了西漢時,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經多番周折,最終在宋朝的時候確立了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流地位。以至今日,儒家思想對人們的影響仍舊深廣。中國周邊的一些國家的文化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論語》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和人們對傳統文化重視程度的提高,“讀經熱”“國學熱”越來越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而且這個“熱”很重要的一個表現便是對《論語》的認識和解讀,由此《論語》講壇、《論語》心得借助電視和網絡,受到許多觀眾或讀者的追捧。那麼,《論語》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這本書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千百年來讓人們愛不釋手呢?
實際上,《論語》是一本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全書共20篇。從字麵上理解,《論語》是言論的彙編。從內容上來看,《論語》以記言為主,采用語錄體和對話體,主要記述了孔子對其弟子所提問題的回答以及孔子弟子的一些言行。對此,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誌》曾記載:“《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由此也可看出,《論語》出自眾人之手,這些人有孔子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主要還是孔門弟子。所以,漢代時把這類有關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記錄的書都稱為《論語》,我們現在所讀的《論語》並非孔子弟子編撰的原始本,而是經過了多次的篩選和編撰。不過,《論語》中經過篩選和編撰的這些對話、言行都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其中對孔子的政治理想、倫理主張、道德觀念以及教育原則都有反映和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