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要讓中國落後20年
聯想的案例,僅僅是冰山一角。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跨國公司的進入帶來了一些先進技術,這也是我國打開國門的目的之一,但是直到今天,發達國家對中國的科技封鎖從未放鬆過,許多資料表明,經濟發達國家對華科技轉移仍然處在嚴密控製中。
據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司長胡景岩披露,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對轉讓到中國的科技,特別是最先進的科技,如計算機、微電子、核能科技等還有許多限製,致使跨國公司在華的一些投資項目受到了很大製約。目前有30多個國家對中國的科技技術轉移有限製。
2002年8月,日本通產省著手製定限製本國企業向海外特別是中國地區輸出先進科技的相關政策。《日本經濟新聞》發表社論說:“鑒於中國的成本優勢,日本企業的生產向中國轉移勢不可擋,在新品研究開發方麵的轉移也會蔚然成風,但前端的研發應放在日本,商品化的應用開發可放在中國。日本政府專門做過一個對華汽車技術輸出的報告,要求各汽車廠家必須讓中國的汽車技術落後於日本20年以上。”
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的科技水平整體上高於國內企業,但基本上不是國際上最先進的科技。作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芯片廠商英特爾進入了中國,但並沒有把核心科技帶到中國,它在上海的工廠僅僅是芯片的封裝線,最核心的芯片設計、製造和測試還是在國外。
而從產品結構和生產能力上看,日本索尼在中國國內工廠的產品仍是以零部件為主,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比較少見,如VAIO筆記本電腦、PS3遊戲機都不是在中國生產的。日本愛普生在深圳與蘇州都投資建廠,並且在中國的企業所產生的效益已占到該公司全球效益的42%,但是愛普生的研發仍然放在日本,中國隻是一個生產基地。
指望與外國合資,用市場換科技是不可能的。因為在最根本的源頭上就被“友邦們”嚴格卡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