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率的低下,又直接導致了產品質量差。據調查,我國果品中優質果僅占總產量的40%左右,能達到禮品果標準的產品隻占總產量的5%左右,大量為中下等果,特別是外觀更差。又據調查:進口蘋果平均到岸價格大約為3.90元/千克,柑橘為4.00元/千克,香蕉為1.90元/千克,與我國同類水果批發價格水平相當,但整體質量明顯要高。如果價格差不多,質量又比不上別人,為求得生存,我們的產品隻能以更低的價格才能賣出去。
“1.2億公頃耕地紅線”,是政府工作的“硬任務”,這是基於土地工作越來越嚴峻的形勢所逼迫的。
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先生曾經發表觀點,“確保1.2億公頃耕地以保障糧食安全的觀點是錯誤的,甚至是有害的。國外有足夠的糧食生產和全球化的市場。我國改革以後的30年,人口增加了45%,糧食產量增加了60%,而耕地卻是減少的。可見,耕地和糧食產量之間沒有直接的關係。”
在這裏,我並不去直接評價茅先生學術觀點的正確與否,因為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糧食危機,已經告訴了我們一些答案。自然資源本來豐富的肯尼亞,被迫宣布糧食危機為國家災難,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向國際社會尋求援助。聯合國報告指出,30多個國家和地區因饑餓發生衝突和騷亂,當前全球約有10億人處於饑餓狀態或饑餓邊緣。如果不實行耕地保護政策、農產品價格保護政策,等到國際糧食大國靠低糧價瓦解了中國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而我們每年需要相當多的糧食進口時,此時它們又大幅度拉高糧價甚至拒絕出口,我們又該怎麼辦?
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認為,由於中國的大部分耕地已經被開發利用,其他未利用土地的開發成本又非常高,再加上經濟擴張正吞噬著中國的耕地,所以未來20年內,中國的耕地麵積以及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麵積很有可能會繼續下降。
這些土地到哪裏去了?
工業用地!建設用地!
我們用我們的地建成了工廠,為世界提供了廉價的工業製成品,賺取了微薄的利潤。
可見,要想保住耕地,必須限製低端製造業的發展。
要想促進高科技和服務業的發展,創新,是必經之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