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枯竭和稀缺(1)(1 / 1)

資源:枯竭和稀缺

資源,是世界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引擎。不說沙特阿拉伯等海灣國家,以歐洲的挪威為例,森林、海洋、石油,是這個國家發展的支柱。俄羅斯也是依靠石油出口,經濟才得以重新振興。

這樣的公式,在中國適用嗎?資源,是中國發展的引擎嗎?

答案是否定的。

1.枯竭,

以煤礦為例。自1958年開采的阜新海州煤礦,曾以“亞洲第一礦”著稱。海州煤礦曆經50多年的開采之後,隻留下了一個方圓8平方公裏、350米深的亞洲第一大坑,猶如一塊疤痕,橫亙在中國的地表。曾經的輝煌都成了郵票、人民幣上的記憶。

甘肅白銀,這裏以產銅、金、銀、鋁、鉛、鋅而聞名。今天,這裏的礦山已經關閉了80%。

貴金屬中,以鎢為例,我國的儲量世界第一,占有量達世界的85%。

鎢礦,是中國的國寶。抗日戰爭初期,德國為了獲得中國的鎢礦,不肯支持結盟的日本侵華,竭力在中日之間調停;“二戰”時期,由於從中國進口鎢礦的渠道被切斷,納粹德國軍事工業受到嚴重影響,無力支撐大規模裝甲作戰。希特勒曾哀歎:“要是再給我一萬噸鎢砂,我就可以征服俄羅斯。”令人抱憾的是,在中國,這些工業、國防、航空領域中的“工業牙齒、工業味精”,也瀕臨枯竭。換來的,隻是一些隨時會迅速貶值的美元。

又是一個令人痛心疾首的數據:我國20世紀中期建設的國有礦山,2/3已進入“老年期”,440座礦山即將閉坑!

曾經是經濟發展動力的資源引擎,已經不堪重負,即將熄火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