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低端製造業付出極高的環境成本
又有多少人真正深刻地認識到粗放式發展帶給這塊古老土地的是怎樣嚴重的破壞?
中國的環境是脆弱的,這種脆弱30年來被國家GDP快速增長的快感所掩蓋。
世界銀行曾測算:中國每年空氣和水汙染造成的損失,占當年GDP的8%左右,環境汙染使中國發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
由英國新經濟基金會發表的名為《依賴中國》的報告,從西方視角審視了中國目前的汙染現狀。報告顯示,每一件在中國生產出口到英國的物品,其廢氣排放量比在英國生產要多出1/3。美國研究人員也指出,14%的中國廢氣是由生產後出口到美國的貨品造成的。
這樣的後果,30年下來是顯而易見的。
一首流傳在淮河流域的民謠,揭開了這條千年大河的20世紀汙染史:“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
讓我們看看環境破壞對經濟造成的影響。而值得感慨的是,“這些損失都會被計入GDP的增長!因為它們促進環保方麵的消費!”(引自《大國崛起》)
2005年,廣東北江鎘超標致水汙染,經濟損失達1億多元。2005年12月,鬆花江水汙染事件,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000多萬元。隨後相繼爆發廣西紅水河水質汙染事件、遼寧渾河撫順段水質酚濃度超標事件。同時,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南方6省發生洪災,1800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33億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