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發展演變(中)(13)(1 / 1)

^^一起來看書,一起來聊書,米花在線書庫天天陪著您,打發寂寞無聊的時間,和作者一起暢遊無限的想象空間^^

“今後臣庶命名並不許犯祧廟正諱。如名見有犯祧廟正諱者,並合改易。”(《宋史?禮誌十一》)

意思是說,大臣、平民的名字都不許犯已遷出宗廟的皇帝正規名字。如果現在的名字有犯已遷出宗廟的皇帝的正規名字,全都應該改正過來。

33.紹熙重修文書令

諸犯聖祖名、廟諱、舊諱(舊諱內二字連用者為犯,若文雖連而意不屬者非)、禦名,改避。餘字(謂式所有者)有他音(謂如角、征之類),及經傳子史有兩音者,許通用(謂如“金作‘贖’刑”,其“贖”字一作“石欲切”之類),正字皆避之。若書籍及傳錄舊事者,為字不成,禦名易以他字。

這道詔令是說,諸如在撰寫文書時觸犯了聖祖名、廟諱、舊諱(舊諱的二字連用,是犯諱;如果文字雖相連,可是意義不相連的,觸犯了也不算犯諱)、禦名,要避諱。其餘的字有別的讀音,以及經傳子史內有雙音字的,允許通用,正名都得避諱。如果撰作書籍以及記錄舊事時,遇到該避諱的字,要寫成缺筆,如果遇到皇帝的名諱要改換其他的字。

34.避聖賢諱

宋代還為聖賢名字避諱。大觀四年(1110),“避孔子諱,改瑕丘縣為瑕縣,龔邱縣為龔縣”。(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十一)

吳曾《能改齋漫錄》記載,政和八年(1118)八月,徽宗皇帝禦筆寫道:“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名耳,字伯陽,及諡耼。見今士庶多以此為名,甚為瀆侮,自今並為禁止。”(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七)

宋徽宗寫道,太上混元上德皇帝的名“耳”,表字“伯陽”以及諡號“耼”,現在官民多用這幾個字作名字,是對聖賢的嚴重侮辱。從現在起全部禁止。這是為老子避諱。

宋代不僅為孔子、老子避諱,還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避諱。清代學者錢大昕說他看到宋版經典“遇軒轅二字輒缺筆”,當初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後來讀了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大中祥符五年十月戊午,“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降於隆恩殿”之事,才明白軒轅二字缺筆的緣由。原來這位降於隆恩殿的天尊是趙氏的始祖,再降就成為“軒轅黃帝”,到後唐時再下降人間生趙氏家族。大中祥符七年六月乙卯朔“詔內外文字,不得斥用黃帝名號故事,其經典舊聞,不可避者,缺之”。(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七)到這時,錢大昕才知道軒轅二字缺筆的來龍去脈。隋、唐、宋及五代十國時期,中國的避諱製度已經達到了興盛時期,舉凡有關避諱的方方麵麵都已提出來了,而且在詔令和法律上都有明文規定。宋代的避諱尤其嚴格苛刻,相比之下,唐朝的避諱比較正常,不寬不嚴,不失泱泱大國的風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