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2009年9月初,杭州滿覺隴早桂初綻,秋意漸起。由於一次會議,我讀到了這部名為《最草根生活》的書稿,也認識了這部書稿的作者陳博君先生。他是一位基層的人大代表,也是一位出版了多部作品的業餘作者,這兩個身份交織於他,意味著作家視角和平民立場的重疊。其豐富的生活閱曆與樸實無華的敘述方式水乳交融,引發了我對這部書稿的興趣。

該書反映了中國當代社會轉型時期,一些特殊人群的生活經曆,他們身處社會底層,曆經動蕩曲折,遭遇種種不幸,然而他們處驚不亂,依照自己的生活態度坦然麵對世態萬象,作為“小人物”艱難而韌性地活在這個巨變的大世界。博君以“原生態”的書寫方式,忠實描述了他們坎坷的命運以及奮鬥掙紮中的喜怒哀樂,展現出都市中民間生活的眾生百態。在這個熱衷於娛樂八卦、習慣了複製粘貼的年代,這部書中平淡樸素卻充滿人情冷暖的平民故事,凸顯出另一種自然的魅力和真切的美感。

這些故事的講述者,大都是生活在杭州的打工者。我離開杭州去北方多年,每次回到故鄉,總為這座城市的變化而驚異。我知道,這裏每一條被重新改造的街道、每一座新起的高樓、湖邊的每一棵樹每一片水每一座橋每一間亭子後麵,都默默地站立著一群“新杭州人”的身影。他們為建設這個城市,奉獻勞動奉獻青春奉獻汗水奉獻心血,他們在創造奇跡的同時也創造了自己新的生活。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博君記錄下這些看似瑣細平凡的故事,為我們留下了一部“小人物”平凡而又獨特的精神史詩。

正是由於博君這位人大代表強烈的使命感和洞察力,在經過周詳調研的基礎上形成的這部書稿,傳遞出普通民眾的人生訴求;同時身為作家的博君,又以他悲憫的情懷和勇氣,書寫了那些漂泊而堅韌的“新城市人”的苦惱與希冀。於是這部《最草根生活》就成為一種栩栩如生的社會輿情展示,成為中國新世紀一幅宏闊新穎的平民浮生圖。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為陳博君先生的《最草根生活》叫好。一個健康有序的公民社會,必須有更多富於良知的知識分子來參與。懷抱公心,以民為本。對人心的尊重才是對曆史的尊重,對曆史的尊重才是對曆史的負責。

為杭州這位小老弟寫下這些話,也是對自己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一種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