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國家債務危機越演越烈,歐元區的兩大巨頭對希臘的支援隻能緩解一下短期債務違約的問題,但是想挽救想希臘,冰島這些國家,隻能希望一位白騎士出現,而現在世界上能扮演這救世主的角色的就隻有華夏了。
春節剛過,歐盟的主席羅德就出訪華夏,接著德國,法國的財長也相繼訪問華夏,他們希望華夏能伸出援手,挽救歐盟的經濟。
在一番討價還價後,華夏終於答應伸手援助歐盟,以華夏國家投資公司為基礎,出資收購一些希臘,冰島,西班牙,意大利的國家資產。
2月27號,華夏國家投資公司以47億美元收購希臘電力55%的股份,成為其控股大股東。
3月11號,華夏國家投資公司以51億美元收購希臘最大的地中海港口希臘港,同時還控股了希臘港運公司。
3月12日,華夏國家投資公司和華夏銀行出資以120億美,收購了冰島最大的投資銀行37%的股份,成為其最大的海外股東。
整個春季,歐盟陷入了債務危機的國家不斷地向華夏出售其國營公司,從中獲得的大量的資金緩解了國家債務危機。但是以華夏國家投資公司為首的華夏公司也通過收購這五個國家的優質資產,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影響力上,都得到了重要的提升。
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為了得到華夏政府更多的援助,這五個歐盟成員國在歐盟會議上提出了廢除對華夏禁止出口高科技的《巴統條約》。
《巴統條約》製定於二戰之後,是M國為了控製蘇聯的一個手段,本來華夏並不在這個條約的控製範圍,但是自從1949年10月後,這個條約就開始對華夏生效。
M國對華夏大陸實行新的出口管製製度。
M國對倭國政策、對華政策的調整,帶動了M國對朝鮮半島政策和對東南亞政策的調整。就基本趨勢而言,M國軍隊在朝鮮半島的力量收縮,東南亞在M國遏製戰略中的地位明顯上升。
巴統條約規定:M國亞洲政策的根本目標是遏製蘇聯在亞洲的力量和影響;為此,M國不僅要加強在倭國、衝繩、菲律賓的地位,保持亞洲大陸沿海防衛鏈的完整,而且要通過政治、經濟、軍事援助,加強亞洲非共產黨國家的經濟自立和政治穩定;斷絕亞洲非共產黨國家與華夏的政治經濟聯係,在東南亞建立日本經濟的替代市場。所以決定了M國政府直接介入朝鮮戰爭和對華夏全麵的貿易管製。
作為M國的盟友,北約的成員國也加入到這個條約裏麵,因此歐洲各國在近50年裏,根本沒有進口有關高科技的技術到華夏。
不過現在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M國經過了金融危機後,實力大減,對於歐洲的影響力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歐盟成員國要發展,他們必須得到更大的市場和投入,這兩樣都是華夏所具備的。
華夏有13億人口,有廣闊無限的市場和需求,加上近年來華夏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多的發展和爭強。因此,對華夏這些限製在傳統意義上阻礙了歐洲各國的發展,他們本來就對這個協定有些不滿,隻是限於M國的威脅而已。
歐盟大會開了一個星期,對於這五個國家的提議,歐盟的成員國都表示有需要更改。雖然,高科技的武器還是在禁止的名錄上,但是一些民間的高科技技術,就放寬了很多。
華夏人講求投桃報李,既然你放寬了民間的高科技出口,華夏政府馬上就組織了規模巨大的采購團,到歐盟去采購自己發展需要的技術。一時間,歐洲各大科技公司可謂喜慶洋洋,看著揮舞著支票的華人,他們開心得做夢都會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