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之後。
陸遙仰躺在一塊坡地,眯縫著眼睛以躲避夕陽的照射。
身下的地麵傳來一陣陣有節奏的震動,逐漸向這裏靠近,那是士兵們在作長跑訓練。隊伍建立完畢之後,陸遙便立即組織進行訓練,諸如刀術、箭術之類倒也罷了,早晚各一次的長跑真讓眾人痛不欲生。
每天太陽還沒出來,三百名士卒就要全裝貫帶再背負所有輜重,繞著整座箕城狂奔兩圈,跑不完的就沒有早飯吃。而什長、伍長們更是叫苦連天,因為他們麾下哪怕有一名士兵未能完成訓練,他們也沒有早飯吃。早飯之後,正常的訓練、巡哨、值更並不減少。而晚飯之前,同樣還得來這麼一遭。
地麵的震動愈發清晰,隱隱約約傳來薛彤聲嘶力竭的大吼聲。薛彤天生氣力兼人、武功又高,對於區區十裏地的負重長跑並不以為意,號稱能領先其餘士兵至少五裏地。誰知陸遙聞聽後令他穿上三層筒袖鎧、著鐵兜鍪,又背負大刀、長矛、弓箭以及十人份的幹糧和飲水,加起來超過一百二十斤。尋常人背負這麼多東西,恐怕跑不出五十步就趴下了;薛彤硬生生支撐下來,卻也累得不輕。尤其是最後這一段,每次都見他幾乎要力竭而亡的樣子。
薛彤身後的將士們更是不堪,個個累得死去活來。部分體力較差的士卒幾乎是靠著同僚連拖帶拽,才到達終點的旗門。還有些更不堪的,在距離旗門數十丈的地方就滾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
這時鄧剛亮出了他的大殺器。十餘名夥頭軍抬著裝滿飯食的大鍋在旗門後一字排開,食物的香味隨風飄來,壓榨出了那些士卒們最後的體力。
陸遙安排的訓練強度遠遠超過通常的標準,將士們每天的體力消耗都很巨大,因此胃口也就變得驚人。單靠大營調撥的糧食無論如何都不夠滿足需求。
好在他早有準備,每天晚上都遣人在山林間廣設陷阱圈套,抓了無數飛禽走獸作為加餐。一頓有葷腥的飯食對士卒們的吸引力簡直難以置信,每次都能激勵他們勇猛向前。
陸遙在現代時曾看過許多穿越曆史的網絡小說。那些小說中,主角來到某個曆史時期之後,依靠著從電視劇裏學到的軍事知識,就能練出一支戰勝攻取的強兵。當他自己穿越來到西晉,才發現網絡小說的意淫實在信不得。
華夏興起以來,自炎黃而至夏商周秦漢,每朝每代都誕生於戰火之中。中國古代史,幾乎就是一部戰爭史。無數血戰積累之下,自然會形成先進的軍事製度和軍事管理思想。
以前漢來說,廣為流傳的兵書便有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之多。而漢末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遂有曹魏武皇帝的《孟德新書》與蜀相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廣為流傳。本朝軍製承漢、魏之製,同時又有所損益,無論陣列、戰法、器械,還是金鼓、旗幟、徽標,都有獨到之處,絕非熱兵器時代的宅男所能想象。
限製軍隊戰鬥力的,主要原因並非是軍事思想和訓練手段,而在於後勤支持。軍隊,就是一個吞噬錢糧物資的無底洞,而作戰、訓練、開拔時,消耗更要翻倍。故兵法雲: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裏,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幹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以古時的生產水平,哪裏能夠承受這樣的消耗?
訓練精兵強將,配以利刃良馬,供給以充足的糧秣,十萬眾便足以橫行天下……可誰又能做得到呢?十萬人吃什麼?穿什麼?武器從哪裏來?這三個問題,足以將一個富庶的王朝逼到落魄。
漢武帝依托文景之治的豐富積累起兵驅逐匈奴,數場大戰之後也弄得四海虛耗、百姓愁苦。本朝距離漢末喪亂不久,天下元氣未複,更是承受不起養兵的投入。是以本朝罷州郡兵以歸農,論者多以為是朝臣耽於安逸,實在也出於財政上無法承擔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