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京都雪漫山(1 / 3)

雪漫山,位於華夏京都穀平市百裏外,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名山。

相傳在數千年前的上古時代,女媧用於補天的神石遺落在此,神石本身的靈力讓四周的石頭都產生了共鳴,合聚於此而成為的大自然奇特景象,山上溝壑縱橫,鬼斧神工,遠遠望去宏偉壯觀。

雪漫山原名會峰山,以前沒有雪,隻是一座高聳的山峰。

由於人類過度的開采地球上的資源,導致近二十幾年氣候變得十分異常,華夏的不少地方氣溫驟變,不少市區出現兩極分化的溫度模式,比如城東還是春意盎然,城西卻是雪花飄飄,穀平市的氣候首當其衝的收到影響。

市區大部分都是正常氣候,隻有以雪漫山為中心的幾公裏內才有終年降雪的奇異景象。

所以那裏人跡罕至。

由於終年降雪,十幾年來讓京都的會峰山白雪皚皚,據一些登山愛好者反應,自從山被大雪掩蓋,其中的地形地貌等均發生了奇異變化,形狀坡度也與之前大不相同。

新聞說,一次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專家帶著先進的現代儀器,竟然在山上迷路,四周被突然出現的環山圍住,似乎山窮水盡。

在原地休息一夜,第二天他醒來發現,昨日困住自己的環山竟然一夜間消失了,當時的情景來曆曆在目,絕對不會是幻覺,但是他拿出相機想翻出昨日那神秘環山的照片,竟然發現照片上白茫茫一片,根本不知道拍的什麼。

所以當地政府經過研究,改名這座神秘雪山為雪漫山。

京都的老百姓傳言,山上住著一個雪神,從而對那座山峰敬而遠之,所以雪漫山周邊杳無人煙,飛鳥也會繞道而行......

山上,雪神倒是沒有,隻有一個老和尚,還有一個少年。

雪漫山上白雪皚皚,以方圓十裏為界,界外四季分明,界內常年飄雪,並且雪漫山山體陡峭,險峻無比,所以這裏人跡罕至,連國內先進的考古隊伍也不得不望而卻步,加上國家的保護原生態的政策,雪漫山的環境一直保護的特別好。

穀平市中心多個區常年不見雪,雖與市中心間隔不遠,但是雪漫山附近卻是數年如一日,從未間斷過下雪。

古人有詩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這座山的確不全是特別的高聳入雲,但卻有一位半仙之體的老人,他就是先前提過的那個老和尚恒渡大師。

據說他是幽蘭寺的得道高僧,沒有人知道他的年齡,傳聞這位高僧在建國初期就被人看到過,當時的他就是現在這副白須齊整,雙目有神的樣子。

如今他的變化依舊不大,天堂飽滿,吐納均勻,似乎比之前十幾年的他修為更上一層樓了。

坊間傳言,恒渡大師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永樂大帝時代的人。

“吾徒何在?”

恒渡大師在雪漫山山頂的一塊兒巨石上盤膝而坐,沒有人知道他老人家的年齡。

恒渡大師麵色紅潤,中氣十足,比上壯年的小夥子都不遑多讓。

雪漫山上常年下雪,恒渡大師的身上卻片雪未沾,雪片像是有生命一樣自動避開了恒渡大師,這種舉世無雙的修為在整個人間界也是鳳毛麟角了。

“徒兒在此!”

一個十七八歲的年輕人一個筋鬥從一旁的石頭山後騰挪而出,恭敬的向著恒渡大師深施一禮,身上一股精純之氣剛猛無比。

這是真氣,是人間界修煉者的能源。

所謂真氣,就是催動使用奧義功法的能量,說白了,就是汽車燃燒的汽油,有了真氣,修行者才能夠使用各種奧義,與敵人戰鬥,對抗外來的侵犯。

不僅是這樣,不少輔助技能也是需要消耗真氣的。

少年生的是相貌堂堂,俊逸不凡,一雙烏黑發亮的眼珠仿佛是兩顆黑寶石一樣明亮有神,在沉穩之中透著一絲狡黠,修長的身材,在風雪中暴露在外的肌肉,將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年風采盡數展示。

少年偷偷抬頭,瞄著麵前恒渡大師那張波瀾不驚,平淡如水的臉。

“九臻,十年期限已到,我與王老爺子的約期已到,你也已經學有所成,是該下山的時候了。”

被叫做九臻的少年身材頎長,眉清目秀,相貌不凡,眉宇間散發出的氣質讓人印象深刻,僅僅是他的相貌證明了這個孩子絕非池中之物。

“下,下山?!我不想下山,我要陪在您老人家身邊學習本領,不斷修行。”少年微微一皺眉,一臉的不情願,拉著恒渡大師的衣袖說道。

恒渡大師雙目微閉,氣定神閑,他並沒有開口,但聲若洪鍾的話語卻真切的傳來:“在塵世之間依舊可以修行,為師要繼續雲遊,參悟佛法,用於感化世人,一心向善,你下山以後要謹記為師的話,治病救人,除魔衛道,繼承我佛慈悲為懷的精神,萬不可妄動殺機,切記切記。”

十年來,師傅就像是自己的爺爺一般,教授本領,指導做人,日夜陪伴,朝夕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