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史部 正史類(22)(1 / 3)

惟駁《鄭傳》,杜黃裳方為帝夷削節度,不關決於,常默默,居位四年罷。謂黃裳與同以永貞元年為相,黃裳以元和二年正月罷,至四年二月方罷,不得雲默默而罷。按傳所雲,乃終言之為相,未嚐謂其因黃裳而罷也。駁《張九齡傳》,九齡不肯附武惠妃謀陷太子,故卒九齡相而太子無患。謂當議廢太子瑛時,九齡已為中書令久矣,安得雲卒九齡相?且九齡以開元二十二年為中書令,二十五年太子竟廢死,安得雲太子無患?按傳雲卒九齡相者,謂終九齡為相時。上文已明載惠妃告九齡為宰相可長處,則傳本不誤,而吳氏誤會文義。又按《玄宗紀》及《宰相年表》,農二十四年十一月九齡罷相,而太子瑛以二十五年四月被廢以死,故傳謂終九齡在相位時,太子得無患也。其義甚明。

餘若卷第十二事狀叢複一門,所糾亦多未當。蓋史事固有宜彼此互見者,吳氏慨以一事數出者為可刊省,亦屬偏見。卷第十三宜削反存一門,所糾《杜審權傳》,載其盡日少息,自起解簾徹鉤,手擁簾徐下乃退。《高智圖傳》,載蔣洌兄弟植父墓側鬆柏千餘,謂末節常事,所不足載,固當。至謂《嚴綬傳》之載報閿鄉尉李達事,《韓混傳》之載自始仕至將相乘五馬無不終梔下,《李岩傳》載為參軍時製一裘服修身,亦皆不當記,則非是。恩怨之事,人不能免,司馬遷傳範睢韓信及李廣之報霸陵尉,昔人不以為非;若韓李二事,尤足見其生平節儉,不可不載。卷第二十所糾誤用字、不經字、訛錯字,亦多係傳寫之誤,或偶失檢者,乃一一具列,此則未免有私怨之見存。又卷第十八與奪不常一門,駁《宗室傳讚》論封建事,與十一宗諸子讚自相刺謬。按宋子京意固不以封建為是,其《宗室傳讚》,譏李可廉肚佑之說皆為臆論,亦未嚐偏斥百藥,吳氏所糾亦誤。要其全書中瑕類不及十之一,晁公武譏其不能屬文,多誤有詆訶,固未確論也。(吳氏所未糾者甚多,則一時鉤稽未盡耳。)

鹹豐辛酉(一八六一)八月二十一日

唐書宰相世係表訂訛(清沈炳震)

閱沈東甫《唐書宰相世係表訂訛》。沈氏謂此書有謬誤,而無可取,其實可廢,然所訂不及十分之一。餘嚐疑歐公既作此表,當時必聚譜牒,何以所載寥寥?凡名位顯著之人,往往下無子姓;即有,亦不過一二傳,豈其後皆荊乎?疑文忠意在謹嚴,凡所見譜牒,不盡以為可信,故存其父祖,而刪其子孫。《宗室世係表》亦然,防五季散亂之後,人多假托華胄也。然因噎廢食,何足以存譜學,疑其初稿必不如此。今但取《全唐文》中碑誌考之,其可補者甚多,惜沈氏之未及也。至謂其無益可廢,則亦不然。

光緒甲申(一八八四)九月十九日

閱沈氏《新唐書宰相》、《世係表訂訛》,所注寥寥,未能鉤稽漢晉南北五代各史,補其世數、官閥、子姓;若更取《全唐文》及自漢至宋文集碑版廣證之,猶可十得四五也。

光緒戊子(一八八八)十一月初九日

新舊唐書合鈔(清沈炳震)

晨刻有人以沈東甫《唐書》合訂八十冊來售,索直錢八千,此書餘素慕之,購而未得。今閱之,乃錯雜新舊《唐書》而成者,其本紀用《舊書》,列傳參用《新書》,表誌則用《新書》而訂正之,雖可謂集二書之長,然既不得為古人原書,亦不得為東甫自作之書,其病殆與囗囗囗映碧(清)《南北史合注》同。近見彭文勤劉金門宮保合成《五代史記注》,則以歐史為主,而散附薛史及王溥《五代會要》,皆全載三書原文,不遺一字,體例為最善耳。東甫此書未嚐不可傳,顧不能無遺憾。今日又卒不能得錢,遂還之,亦可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