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各個城市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心理診所,心理學也逐漸從冷門變為很多人想要報考的學科。人們越來越重視內心世界,想要從內心尋找生活的答案。的確,心靈的力量有時能夠決定一個人身體是否健康,事業是否成功,生活是否幸福,健康的心態來自哪裏?很簡單,來自對自身的肯定,對生活的滿足,對幸福的追求,其實,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美好的東西,不正是來自這種積極的心態嗎?
提醒98:靈魂的美是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的
【幸福箴言】
隻要你具備了精神氣質的美,隻要你有這樣的自信,你就會擁有風度的自然之美。
愛爾蘭有個叫葉芝的詩人,終身迷戀北愛爾蘭一位叫做毛·茨岡的女演員,他曾經寫下這樣一首詩:“多少人愛你年輕歡暢的時辰,愛慕你的美貌,假意或是真心,隻有一個人愛你朝聖者的靈魂,愛你衰老的臉上哀戚的皺紋。”
在詩人看來,比起美貌,毛·茨岡的靈魂更讓他愛慕,而且,隻有靈魂才能不隨歲月蒼老,對靈魂的愛才是真正的愛情。
葉芝的這首《當你老了》是文學史上著名的情詩,國內曾有樂隊將它改成更加直白流行歌曲:“多少人愛慕你年輕時的容顏,可知誰願承受歲月無情的變遷。”歲月無情,所有事情都會老,美麗的花會凋謝,美麗的容貌會被歲月摧殘,究竟什麼樣的美能夠永遠存在?詩人給出的答案是:靈魂。
在一個論壇上,有人發了一個帖子,題目是《發現最美的女孩,大雨中感人的一幕》,帖子沒有文字,隻有一張照片:大雨中,一個女孩拿著一把傘,遮住街道上一個殘疾乞丐的身體。回帖的人都在誇獎女孩美麗的心靈,這時有人發了另一張照片,照片上一位老奶奶正在給幾個孩子背書包,這位老人退休後收養了好幾個孤兒。這個女孩和這位老奶奶年齡不同,但她們的美德卻是相同的,讓人讚歎的。
不論年老還是年少,隻有心靈的美是共通的,不會隨時間改變,當一個老人仍然像小孩子一樣善良可愛,我們會說他“不失赤子之心”,這份“赤子之心”,是指一個人對生命的熱情,對他人的關懷,對世界的愛,也是人類世世代代流傳的美德。千百年來,詩人歌頌它,宗教家以它為榮,父母用它教育孩子。
一天晚上,在瑞士的一座小鎮,一位智者正在和幾位學生聊天,智者說:“人們都說,美德是最珍貴的,現在你們每個人都來為美德想一個比喻。”
“美德像水,滋養萬物。”一個學生說。
“水能滋養萬物,也能泛濫成災。”智者反駁。
“美德像樹,懂得孕育的人不但能收獲果實,還能長成眾人仰望的高度。”一個學生說。
“世界上沒有常青樹,樹木會老,美德不會。”智者說。
這時,一個學生站起身,指著窗戶中灑進來的月光說:“美德就像月光,它慷慨,不會給人造成損害,不會老也不會死,給人以永恒的光輝和美感。”
“這個美譽太恰當了!”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智者也報以讚同的微笑。
滋養萬物的水,有時會釀成災害,參天古樹雖然高大,還是會衰老,會腐朽,智者讚同最後一個學生的說法,靈魂的美像月光,恒久,慷慨,美麗。美德具有生命力,它總能以無聲無息的方式給自己、給旁人以溫暖和關愛。放棄美德的人,就像放棄月光,把自己關進漆黑的房子,看不到光明,透不過氣,最後隻能在自己的世界徘徊,再也體會不到世界的多彩。
泰戈爾有一句詩:“誰將伴隨你上路?離靈魂最近的人。”事實上,沒有誰能夠永遠陪伴著我們,父母會因為壽命離我們而去,朋友與愛人畢竟是不同的個體,有截然不同的思維,不能完全貼合我們的靈魂,隻有美德才是靈魂永久的伴侶。它能夠在失意時撫慰我們的傷痛,也能在成功時增添我們的歡樂,任何事有了美德的作用,都會變得有價值,有意義。
我國自古就有“修身養性”的傳統,它的實質追求靈魂之美,讓我們重溫先哲們的名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美德的本質在於“利他”,美德是自身的一種修養,一種心性,它最大的特點是讓人願意為他人著想,願意為集體奉獻,願意為社會造福,這樣的人生同樣不會隨時間消失,它們會永遠銘記在接受者心中,成為一道不變的風景。人們的追求總是在高處,在遠方,美德則是腳下最平實,能夠承載一切,無限延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