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華爾茲序章(1 / 1)

華爾茲,又稱圓舞曲,是一種優美的舞蹈形式,以節奏來說可粗分為快舞步和慢舞步兩種。起源大約可以追述至1780年前後的歐洲,其中主要是德國和維也納,國內80-90年代特別受人喜愛。那時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這種舞蹈形式的準確學名,所以都以交誼舞來做統稱。舞者跟著那動聽、優美的樂曲,翩翩起舞,真是一種藝術享受,又是一種記憶的美。

我出生在1982年。第一次看到華爾茲,那是在父母單位組織的迎春晚會上。那年才隻有四、五歲的我,第一次見到這麼多人,還有滿桌好吃的零食:奶糖、蜜餞、蛋糕、餅幹、各種飲料等。對於那個年代的孩子來說,零食是什麼味兒?有什麼種類的零食?除了過年,平時恐怕連想象的空間和素材都沒有。這麼多零食擺在麵前唾手可得,那還不跟過年一樣!什麼叔叔、阿姨、大伯、大媽的,招呼不過來,就我這天生臉盲、記人姓名能力差來說,太費勁兒了。如果讓一個孩子來衡量,對陌生人打招呼和吃零食,哪件事吸引力更大,不知道別人如何,對我來說,不猶豫,就是一個字“吃”!

大人們忙著相互寒暄,而我甩開了什麼都不管。連平時見過沒喝過的小香檳(注:長大了才知道,這是傳自俄羅斯的輕酒精飲料,可瓦斯)和不常喝到健力寶各都懟了一瓶。健力寶倒沒什麼,可那小香檳是有些酒勁兒的,我們家族又天生缺乏酒精轉換酶(注:乙醇脫氫酶),沾酒臉紅、易醉。

頭開始暈暈乎乎的,那時哪知道這就是“醉”呢?顧不上那麼多,憑著吃貨的毅力,還可勁兒吃呢,像是想把這些年味蕾受過的清貧,一次性全補償回來一樣!突然音樂聲響起,我被此吸引,看到一男一女兩位舞者走到場地中央,伴隨著優美的樂曲,翩翩的華爾茲第一次映入我的眼簾,鑽進了我的記憶和內心深處。當然,看歸看,不礙著往嘴裏繼續送著食物。

扯了扯身旁的媽媽,咕噥著嘴問道:“媽媽,這叫什麼遊戲?”媽媽笑著低聲耳語道:“這是跳舞,不是遊戲。這叫‘交誼舞’。”哦~太有意思啦~好美啊~

直到現在我還記著那時的場景,彩光燈下、舒緩適宜的樂曲、如蝶兒穿梭花叢間的舞姿、漂亮的舞蹈服隨著動作也似有了生命、舞者眉目間自豪喜悅的表情、周圍人羨慕和讚許的眼神等等。這就是所謂的視覺盛宴,開了眼了。甚至當時激動地我隻想尿尿(注:長大後才知道,這是由於感官刺激造成的神經性反射表現,成年後會被多種身體表現代替,如起雞皮疙瘩、心跳加速、冷汗、口齒不清等等),一直以為是自己喝多了飲料鬧得。

那時候什麼也不懂,僅僅是覺得好玩更勝好看,對華爾茲的了解,也不過是長大後才知道的。就算到了現在,我也沒能成為一個懂得音律的人,也從沒學過跳任何舞蹈,包括華爾茲。我想華爾茲對我來說,僅僅是兒時形成的一種情感符號罷了,可以代表後來很多內心情緒。

從那之後,每當我興奮、開心或者內心起伏劇烈時,心中就像有兩個小人兒在跳華爾茲。當然,不同的情緒會伴隨不同的節奏以及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