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24年也就是公元1844年,又是一個多事之秋,清政府一邊忙著在通商協議上和美國佬討價還價,一邊著急處理國內的地方起義。忙的是焦頭爛額。
看著奏折上頻頻上報的虧空赤子。道光皇帝不禁眉頭緊蹙,哀聲連連。他自己實在是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從上任以來自己每日勤儉持家按時上班國家卻還是會搞成這個樣子。外有洋人敲詐勒索,內有老百姓連年叛亂。
就連老天爺也絲毫不買他的麵子,雖然每年自己也會去天壇搞個儀式孝敬孝敬上麵的各路神仙,可該發水還發水,該幹旱還是幹旱。撥下去的賑災款不用想就知道到了誰的手裏,畢竟連自己身邊的太監都敢要自己一個雞蛋20兩銀子。想要下邊的那幫人清廉就怪了!
雖然皇帝犯愁的厲害,但這種焦急的情緒並沒有影響到在小平村生活的人們。
小平村地處廣東,按道理屬於廣府縣的管轄範圍內。但因為地處偏遠,土地貧瘠。連每年收稅的時候衙役都不願意往這邊趕,所以久而久之就變成了誰也不搭理的三不管地帶。
此時正直9月,秋老虎發威,天氣是一天熱過一天。悶熱潮濕的空氣讓行走在大街上的人都喘不過氣來,基本上在外邊呆不到半個時辰,汗就能從頭出到腳背,整個人就跟洗了個澡似的全身上下都掛著水珠。但即便天氣如此惡劣,田間地頭上也少不了幹活勞作的農民。
嶺南不必其他地方,莊稼一年三熟。全年上下地裏都不能閑著,加上小平的土地貧瘠,人們隻好更加賣力的幹活。期望多打些糧食,好讓家裏人吃飽肚子。
隻見此時,莊稼地旁邊的土道上站著一個小夥子,可能是天氣炎熱的關係,他上身打著赤膊,下半身也隻是拿著塊破布裹了一下。大搖大擺的向四處張望,看著田間地頭辛勤勞作的人們,臉上滿是不屑。
“去他娘的!這麼賣力圖點啥?一天天要死要活也不見得能混口飽飯,還不如小爺我,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少年在嘴邊小聲嘟囔了一句,然後大踏步的向前走,繼續在土道上閑逛。
大家可能問了,這位誰啊?說話這麼狂?小平村有這麼一句諺語:“梔子花開心裏黃,三縣一府捉流氓說的就是這位。小平村天字第一號的大流氓吳老三!
”吳老三的大名叫吳耀宗,是他叔叔吳平給起的。在當時,當地人大多數沒什麼文化。鬥大的字能識一籮筐就值得大家夥刮目相看了,識文斷字讀過書的就更少。大多數人起名也很隨意,什麼貓剩啊,狗蛋呐,多少就對付過去了。好在吳平運氣不錯,從小喜歡讀書,也成了家裏邊唯一認得字的人。因為連續幾次參考也隻考上了個童生,人到中年明白自己仕途無望,就一直在村裏當教書先生。
後來吳耀宗他爹給他兒子起名的時候,就找了這個有文化的弟弟幫忙。
雖然名叫耀宗,可這吳耀宗是一點沒為自己家裏爭氣。從小他剛在叔叔家念了幾天書,連字都沒認全就不學了,即便是老爹猛打狠揍也沒多認一個字。
如果隻是不願意讀書那還好,畢竟村裏的男丁大字不識一個的一抓一大把,相比於他們吳耀宗還能說是半個文化人。可問題在於,吳耀宗不僅不讀書,幹活種地同樣也不上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每天也隻是跟村裏的一群半大小子瞎混,爹娘為此操碎了心但到最後仍然是無計可施。
等到吳耀宗十五歲的時候,爹娘就相繼去世。他的兩個哥哥也都是老實的莊稼漢,打心眼裏瞧不上自己這個遊手好閑的弟弟,所以爹娘一死,兄弟三人也就馬上分了家,從此井水不犯河水誰也不搭理誰。
沒了爹娘的管束,吳耀宗更是肆無忌憚每天東遊西逛,耍胳膊跟過活。因為從小體格健碩非常並且還和遊方的師傅學過兩天拳腳,所以吳耀宗可以說的上是打遍村裏無敵手。就連本地的太保也要讓他三分,所以在小平村是無人敢惹。簡單來說,在小平村,他吳耀宗就是一螃蟹—————橫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