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們知道曆史上活過一個叫喬達摩·悉達多的人,他後來出家修行、證得佛果,於是人們稱之為釋迦牟尼或者佛陀。一些人為他寫過傳記,一些人為他拍過電視劇,我們從很多途徑都能知道他的生平。我們經常會想起他那些感人的行為,比如他用雙腳丈量了印度大地,比如年老的他告訴阿難他背疼,比如他安然地吃下毒蘑菇……想起佛陀的經曆,我們心裏充滿了光明、慈愛和力量,因為我們心中的佛陀是鮮活的。我們可以傳頌他,將他作為一個具體的存在來敬仰,而老子對我們來說,卻是一個神秘而抽象的概念。他留下的痕跡如此之少,以至於我們不知道用什麼來懷念他——也許,這正是他想對我們說的:忘掉我吧,記住我的思想和智慧就好。

老子太偉大了,他跟佛陀和耶穌同樣偉大。他們生活的時代不一樣,承擔的使命和責任也不一樣,示現和選擇當然也不一樣。

站在作家的角度,老子的神秘給了我更大的想象空間;作為一個傳統文化的實踐者,我從老子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老子已經留下了他最該留下的東西。此外的一切,都像夢一樣,在不斷地過去。若幹年之後,我不在了,認識我的人也不在了,留下的也隻有我的著作。當然,還有那些關於行為的記錄,還有我用過的東西,它們就像是留下路標,讓後人循著這些路標找到曾經活過的我,然後用他們的方式來解讀我、理解我,從中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人生就是這樣,無論留下多少畫麵——或者很多,或者很少——最後留住的都隻是一個模糊的靈魂。這個靈魂依托書來傳遞也好,依托故事和行為來傳遞也好,它都是抽象的,具體的僅僅是相遇所帶來的某種收獲。所以,我想做的,僅僅是用我的角度、用這個時代的人能聽懂的方式,來詮釋他想說的話,告訴人們該如何對他的智慧學以致用。僅此而已。

對我來說,這就是對老子最好的懷念。

——2018年2月21日定稿於沂山書院

比如,我們知道曆史上活過一個叫喬達摩·悉達多的人,他後來出家修行、證得佛果,於是人們稱之為釋迦牟尼或者佛陀。一些人為他寫過傳記,一些人為他拍過電視劇,我們從很多途徑都能知道他的生平。我們經常會想起他那些感人的行為,比如他用雙腳丈量了印度大地,比如年老的他告訴阿難他背疼,比如他安然地吃下毒蘑菇……想起佛陀的經曆,我們心裏充滿了光明、慈愛和力量,因為我們心中的佛陀是鮮活的。我們可以傳頌他,將他作為一個具體的存在來敬仰,而老子對我們來說,卻是一個神秘而抽象的概念。他留下的痕跡如此之少,以至於我們不知道用什麼來懷念他——也許,這正是他想對我們說的:忘掉我吧,記住我的思想和智慧就好。

老子太偉大了,他跟佛陀和耶穌同樣偉大。他們生活的時代不一樣,承擔的使命和責任也不一樣,示現和選擇當然也不一樣。

站在作家的角度,老子的神秘給了我更大的想象空間;作為一個傳統文化的實踐者,我從老子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老子已經留下了他最該留下的東西。此外的一切,都像夢一樣,在不斷地過去。若幹年之後,我不在了,認識我的人也不在了,留下的也隻有我的著作。當然,還有那些關於行為的記錄,還有我用過的東西,它們就像是留下路標,讓後人循著這些路標找到曾經活過的我,然後用他們的方式來解讀我、理解我,從中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人生就是這樣,無論留下多少畫麵——或者很多,或者很少——最後留住的都隻是一個模糊的靈魂。這個靈魂依托書來傳遞也好,依托故事和行為來傳遞也好,它都是抽象的,具體的僅僅是相遇所帶來的某種收獲。所以,我想做的,僅僅是用我的角度、用這個時代的人能聽懂的方式,來詮釋他想說的話,告訴人們該如何對他的智慧學以致用。僅此而已。

對我來說,這就是對老子最好的懷念。

——2018年2月21日定稿於沂山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