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
此舜禹授命之詞,萬世心學之源,其肇於此乎?人心道心,皆自其所發者言之,如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是非之心是也。感應流行,一本乎道心之發而不雜之以人為精,真常不雜曰一。中是道心的本體,有未發之中,便有發而中節之和,和即道心也。天理流行,自然中節,動以天也,故曰微。人心雲者,隻纖毫不從天理自然發出,便是動以人,動以人便是妄,故曰危。“今人乍見孺子入井”一段,二心可概見。…
夫上帝降衷於下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中即命,命即性也。率其性之自然,發無不中,性即道也。堯舜,性之也。氣拘物蔽,道有所失,修而複之,而後教立焉,道即教也,湯武反之也。…不睹不聞便是未發之中,常存此體便是戒懼。去耳目支離之用,全虛圓不測之神,睹聞何有哉!
或問發而中節,節何在也?蓋節即則也,猶節拍也。吾心自然之權度,一毫人力與不得,順其本體之自然者,應之便是。發而未發,過而不過,動而無動,節之謂也。故曰道心惟微也。稍涉人為,聲臭畢露,其則爽矣。
…蓋性體本自戒懼也,才頹惰,便失性體。…
…此(指“何思何慮”、“無思無為”)主感應言也。感應者,神化也,才涉思議便是憧憧,如憧憧則入於私矣。…
不起不滅則和,心之體;萬起萬滅者,心之用。然體常存乎起滅之中,非別有一物限於一處也。雖非別有一物限於一處,實則未常起滅也。
“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便已不是性也。”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至靜無感,性之淵源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動則善惡分,萬事出矣。“聖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仁義中正”亦自其發者言之,“無欲故靜”,發而未發也,無欲便是不睹聞。通書首篇是學問原頭。…
或問:“周子言靜而程子多言敬,有以異乎?”曰:“均之為寡欲也。周曰無欲故靜,程曰主一之謂敬。一者,無欲也。…若入頭便主靜,惟上根者能之,蓋天資明健,合下便見本體,亦甚省力。…”
“無情”二字,是佛老自家招認的供詞,而明道先生“自私自利”四字,卻是無情的斷案。
蓋戒懼者,性體之良能,健之為也。成變化而行鬼神,非天下之至健其孰能與於此?
《辨易》
故天下之言有者,皆生於虛;言動者,皆生於靜;言感者,皆生於寂。
至靜之時,雖無所知所覺之事,而能知能覺者自在,是即純坤不為無陽之象。…若論複卦,則宜以有所知覺者當之,蓋已涉於事矣。…知複之由於坤,則知善端之萌,未有不由於靜養也。…
乾爻之初,猶是人生而靜的本體,明健靈覺、純一未發,其猶龍乎?養之未充而遽用之,則無以立大本而行達道。…
《辨心》
“出入無時,莫知其向”,言其亡也。
(“赤子之心”)純一未發,初心也。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敬其兄”)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良心也。
(“今人乍見孺子…非惡其聲而然也。”)無所為而為,真心也。學者須是識真心。
有所不為、不欲,本心也。本心、真心、良心、初心,均之為道心也。學要識得心體,則用工便有著落。…
平旦之氣,便是未發之中。…知夜氣而後知心之本體,…
純一未發,仁也;發而中節,義也。
情命於性,性命於天,丹府一粒,遍地黃金。
仁者,人之生理也。
敬者,心之生,道德之聚也。…敬是靜的根,靜而不敬則有之,未有敬而不靜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