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2)

《大學古本臆說序》

竊以孔門之學,一以貫之,孔之一即堯舜相傳之中。中者,心之本體,非大學之至善乎?致知者,止至善之全功;格物者,止至善之妙用;意也者,感於物而生於知者也。誠言其順,格言其化,致言其寂也。寂以妙感,感以速化,萬而一者矣。…

《白沙先生緒言(雙江編)序》

夫人生而靜,心兮本虛,天之性也。…

《刻困辨錄自序》

是錄也,雜引經傳,篇章離折(為“析”之誤),語意混淆,淹洫歲時,聊以紀憂患自考之意,以侯他日取正於有道,緣是以為受教之地也。

《刻夏遊記(羅念庵著)序》

蓋天下之感皆生於寂,而其應也,必本之虛。無有遠近幽深而易之受命如響,其以此。

《贈宮輔少湖徐公赴京序》

耳之體虛,故能達天下之聰;目之體虛,故能麗天下之明;心之體虛,故能一天下之善。

《送王惟中(即遵岩)歸泉州序》

今天下從事於良知之學者乃浸失其類,何哉?良知未發之中,備物敦化,不屬知覺,而世常以知覺求之,蓋不得於孩提愛敬之言而失之也。孟子曰:孩提之童,不學不慮,知愛知敬,是蓋即其所發以驗其中之所有。故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初非指愛敬為良知也。猶曰:惻隱羞惡,仁義之端,而遂以惻隱羞惡為仁義可乎哉?今夫以愛敬為良知,則將以知覺為本體;以知覺為本體,則將以不學不慮為工夫。其流之弊,淺陋者恣情玩意,拘迫者病己而槁苗,入高虛者,遺棄簡曠,以耘為無益而舍之。是三人者,猖狂荒謬,其受病不同,而失之於外一也。…不謂其悟而以知覺易聞見也。以知覺易聞見,均之為外也。……予之所謂內者,未發之中,而發斯外也。……是故致中者,學之至也。…

《宋李子歸寧都序》

夫人生而靜,不睹不聞,戒謹恐懼以歸其根,此致知宗旨也。而世之梏於聞見者,類以意念流轉為妙用,格物之學,卒為義襲。…性,靜也,寂然不動是也。感而遂通,怵惻於入井之乍見,愛敬於孩提之不慮,曾何纖毫人力於其間哉。是故求怵惻者,將求之於入井之乍見乎?抑求以複吾不忍人之心乎?求愛敬者,將求之於孩提之不慮乎,抑於純一未發中求之也?獨觀萬化之原,知止而定,天下之能事畢矣。…

《送王雩庵獻績之京序》

君子之道,虛中無我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送彭山季子擢長沙序》

季子諱本,字明德,別號彭山,浙江山陰人,予師陽明先生高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