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合理的交往模式(1 / 1)

有效合理的交往模式

交往行為作為人們的一種社會行為,它是受其自身規律所支配的。研究這些規律,揭示出製約交往行為的各種條件,對於增強交往效果、實現交往行為的有效化和合理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製約交往行為的條件十分複雜。比如交往的時間、地點、周圍的人和事、社區的人際關係和交往風氣等外部條件,交往雙方的動機、目的、行為方式和交往過程的心理氣氛等內部條件,交往雙方的交往動機、目的和社區的人際關係及交往氣氛等內外條件中那些相對不變條件均稱導定條件,如交往方式、交往過程中的心理氣氛和交往時間、地點、周圍的人和事物內外條件中那些活潑好動條件均稱非穩定條件,如交往方式可以自由選擇,交往時間和地點可以自由更改,當事人較易操縱和控製的條件,即所謂易控條件,如社區的人際關係、交往氣氛和交往場合的人和事等,往往不以交往雙方的意誌為轉移,當事人可以意識,但難以控製操縱的條件,即所謂難控條件。研究人際交往的重點,在於研究易控條件,尤其是研究內部條件中非穩定條件中的那些易控條件,以便人們有效地操縱控製它們,達到預期的交往目標。

一個有效的合理的交往行為模式,是製約交往行為的各種條件合理的結合。

交往效果:

交往動機--交往方式--交往氣氛--交往目標)交往外部條件,交往內部條件。

現在,我們對這個模式作具體分析。

交往效果,是指交往活動所實現的效果。它是內部、外部兩種條件相互作用的一個函數。內外部條件優,交往效果才好。內外部條件中有一種不好,如外部條件中交往時間不當、地點不宜、周圍幹擾大或社區不適合交往、人際關係險惡、人人自危等,就會削弱交往效果。又如內部條件中交往者的動機不強、方式不當、氣氛過於緊張或雙方交往目的過高等,也會導致交往不利,效果欠佳。

當然,對交往效果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內部條件。內部條件有利,可以以形式存在於交往者的頭腦中,成為交往者交往行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交往目標對交往行為的影響非同小可,人們確定怎樣的交往目標及對該目標的意識狀態,將從以下兩個方麵影響交往行為及其效果。

(1)影響交往對象的選擇。

人們總是從自我出發選擇交往對象的。實際上,是以自己的交往目標力量度去衡量周圍人的過程。在這裏,交往目標就是選擇的尺碼,評價交往對象的價值標準。凡是符合自己交往目標的對象就被看做是自已向往的對象,把與該對象的交往看作是有價值的、快樂的事情。相反,凡是不符合自己交往目標的對象就被看作對自己價值低或沒有價值,從而削弱了選擇其作為交往對象的取向、回避或拒絕同其交往。

(2)影響交往方式的實施。

交往行為方式是為實現交往目標服務的。它同交往目標存在著密切的區別關係。一般地說,有什麼交往目標就有什麼交往方式。交往目標失當,其交往行為方式也難以保證適宜。如果張三想同李四建立親密友好的關係,則一般要組織那些最能表達情感的方式,從而獲得李四的理解、信任和喜歡。如果張三隻想同李四保持一般的人際距離,那他不僅會選擇與李四接觸的適當頻率,而且在接觸中還會選擇那些不好不壞、非親非疏、有分寸的交往方式,以使對方既能理解自己,又不會達到很深的情感依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