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於2002年獲得首個影響因子2,此後4年一直在2左右徘徊,期刊發展陷入瓶頸,學術質量停滯不前。這在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內隻能算是數量眾多的下遊期刊之一,如何突圍變成了擺在CR麵前最大的問題。問題又回到了剛才談到的兩難困境上:先把期刊辦好,還是先發好文章?CR采用的方法是先把期刊辦好,即先提升期刊的影響力,再吸引好文章,然後進一步提升期刊影響力,從而使期刊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1 國際化出版發行,提升期刊影響力

2006年之前,受製於體製、經濟等多種因素的製約,CR一直是“作坊式”運作。宣傳主要依靠編委,國際影響非常小。期刊要發展,首先要提升影響力,要讓科學家知道CR。2006年1月起,CR選擇與自然出版集團(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簽約合作。之所以選擇和NPG合作,一是因為NPG是致力於為科學和醫藥界提供學術交流平台的專業機構,他們在期刊出版發行方麵具有豐富的經驗,使CR可以同NPG係列期刊一起參與到國際主要學術會議的推廣活動中;二是因為NPG的旗艦期刊Nature乃當今世界上引用率最高的多學科周刊,同時,NPG旗下還擁有其他一係列在業內享有盛譽的雜誌,這是其他出版商無法比擬的優勢。和這樣的國際頂尖出版集團合作,類似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最快地擴大期刊在全球的影響,擴大論文在全球的傳播,提高論文的下載和利用率。借助nature.網絡平台優勢,該項合作極大提高了CR的論文傳播效力,明顯提升了CR的國際影響力。比如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美國的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都訂閱了電子版CR[1]。


2 組織發表權威專刊綜述

期刊加入國際出版發行集團,就如同商品進入大超市一樣,能增加曝光率,但不能保證賣出去,更談不上賣得好不好了。對於剛進入國際舞台的中國期刊而言,要想吸引讀者的目光,借助“明星代言”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那就是組織發表權威專刊綜述。我們這裏所說的權威專刊綜述,指的是在某一領域內頗有學術地位和聲望的科學家寫的綜述,而非一般教授執筆。為什麼隻能組織綜述呢?為什麼不直接約原創論文呢?這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直接約優秀原創論文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生物學科來說,一篇好的原創論文花費作者大量時間和精力,常常是反映了5年左右的研究工作,涉及論文的學生也不隻一屆,這樣的論文通常都會力求發表在水平相當的期刊上,一般是不會“下嫁”的。而綜述則相對容易一些,不涉及原始數據,撰寫時間通常在幾個月左右。期刊通過約寫權威綜述來提高自身的影響力也是國際通行的慣例。通常在名不見經傳的期刊上基本上看不到好的原創論文,但卻能看到“大牛”們寫的綜述。這些綜述確實能博得眼球,而且能實實在在的帶來引用。組織發表權威專刊綜述可謂一舉兩得,既提升期刊影響力,也提升期刊影響因子。CR曾經刊載過不少高水平的綜述專刊,比如2008年DNA修複專刊,2009年TGF‐α專刊,2011年NF‐κB專刊及表觀遺傳學專刊等,其中不乏“大牛”們貢獻的綜述,比如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Jabsp;A.Nickoloff[2],美國凱特琳癌症中心的Joan Massagué[3],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Michael J.Lenardo[4],日本東京大學的Yoshihiro Kawaoka[5],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Michael Karin[6],英國劍橋大學的Tony Kouzarides[7],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的Melanie H.Cobb[8],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Gee Q.Daley[9]等。這些都是在各自研究領域內聲名顯赫的科學家,他們撰寫的綜述在CR曆年下載排行中都位於前十。有這些專家在期刊上發表文章,對提升CR影響力起了不容小視的作用。

CR於2002年獲得首個影響因子2,此後4年一直在2左右徘徊,期刊發展陷入瓶頸,學術質量停滯不前。這在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內隻能算是數量眾多的下遊期刊之一,如何突圍變成了擺在CR麵前最大的問題。問題又回到了剛才談到的兩難困境上:先把期刊辦好,還是先發好文章?CR采用的方法是先把期刊辦好,即先提升期刊的影響力,再吸引好文章,然後進一步提升期刊影響力,從而使期刊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1 國際化出版發行,提升期刊影響力

2006年之前,受製於體製、經濟等多種因素的製約,CR一直是“作坊式”運作。宣傳主要依靠編委,國際影響非常小。期刊要發展,首先要提升影響力,要讓科學家知道CR。2006年1月起,CR選擇與自然出版集團(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簽約合作。之所以選擇和NPG合作,一是因為NPG是致力於為科學和醫藥界提供學術交流平台的專業機構,他們在期刊出版發行方麵具有豐富的經驗,使CR可以同NPG係列期刊一起參與到國際主要學術會議的推廣活動中;二是因為NPG的旗艦期刊Nature乃當今世界上引用率最高的多學科周刊,同時,NPG旗下還擁有其他一係列在業內享有盛譽的雜誌,這是其他出版商無法比擬的優勢。和這樣的國際頂尖出版集團合作,類似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最快地擴大期刊在全球的影響,擴大論文在全球的傳播,提高論文的下載和利用率。借助nature.網絡平台優勢,該項合作極大提高了CR的論文傳播效力,明顯提升了CR的國際影響力。比如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美國的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都訂閱了電子版CR[1]。


2 組織發表權威專刊綜述

期刊加入國際出版發行集團,就如同商品進入大超市一樣,能增加曝光率,但不能保證賣出去,更談不上賣得好不好了。對於剛進入國際舞台的中國期刊而言,要想吸引讀者的目光,借助“明星代言”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那就是組織發表權威專刊綜述。我們這裏所說的權威專刊綜述,指的是在某一領域內頗有學術地位和聲望的科學家寫的綜述,而非一般教授執筆。為什麼隻能組織綜述呢?為什麼不直接約原創論文呢?這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直接約優秀原創論文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生物學科來說,一篇好的原創論文花費作者大量時間和精力,常常是反映了5年左右的研究工作,涉及論文的學生也不隻一屆,這樣的論文通常都會力求發表在水平相當的期刊上,一般是不會“下嫁”的。而綜述則相對容易一些,不涉及原始數據,撰寫時間通常在幾個月左右。期刊通過約寫權威綜述來提高自身的影響力也是國際通行的慣例。通常在名不見經傳的期刊上基本上看不到好的原創論文,但卻能看到“大牛”們寫的綜述。這些綜述確實能博得眼球,而且能實實在在的帶來引用。組織發表權威專刊綜述可謂一舉兩得,既提升期刊影響力,也提升期刊影響因子。CR曾經刊載過不少高水平的綜述專刊,比如2008年DNA修複專刊,2009年TGF‐α專刊,2011年NF‐κB專刊及表觀遺傳學專刊等,其中不乏“大牛”們貢獻的綜述,比如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Jabsp;A.Nickoloff[2],美國凱特琳癌症中心的Joan Massagué[3],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Michael J.Lenardo[4],日本東京大學的Yoshihiro Kawaoka[5],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Michael Karin[6],英國劍橋大學的Tony Kouzarides[7],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的Melanie H.Cobb[8],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Gee Q.Daley[9]等。這些都是在各自研究領域內聲名顯赫的科學家,他們撰寫的綜述在CR曆年下載排行中都位於前十。有這些專家在期刊上發表文章,對提升CR影響力起了不容小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