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榮譽都刻在了學校發展的裏程碑上,令人欣喜,催人奮進。這些進步與成績屬於全體師生,因為這裏飽含你們努力的付出和真誠的理解。隨著新學期的到來,我們四十四中全體師生又開始追求新的共同理想,這是我們自己的責任,也是學校發展的必然趨勢。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2010年我校將召開第一次教職工代表大會,這將使我校民主管理真正邁出一步,以實現個人成長與學校發展、個人幸福與學校繁榮的和諧統一。我們要將績效考核科學地有步驟地推向深入,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更好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2010年我校要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其中以講學稿為重要著力點,走出去、請進來,為更多的教師提供展示自己才華和風采的舞台。我們要紮實有效地開展班主任係列培訓,更新教育理念,明確教育思路,豐富教育方法。我們倡導全體教職工要多讀書,勤學習,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以文明的儀表影響學生,以和藹的態度對待學生,以豐富的學識影響學生,用教師的進步促進學校的發展。同時我更相信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以主人翁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團結勤奮、愛崗敬業,不斷更新知識,爭做學生喜歡的好老師,使每位教師都成為我們學校的驕傲!

本學期,初一、初二的同學將完成整個學年的學習,在容易形成分化的階段,希望大家用堅定的毅力、團結的集體凝聚力圓滿完成本學期學業。初三的同學懷抱著憧憬與夢想進入了最後衝刺階段,“三年磨一劍”,在這關鍵的一學期裏,希望你們明確目標、努力學習、奮勇爭先,不斷追求完美,超越自我,找到屬於你們自己的幸福之路。我想學習的意義不僅僅是得到較高的分數,更重要的是培養積極進取、力爭上遊的精神品質,為以後的幸福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為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希望將來當你們回憶起四十四中的學習生活時,崇敬和感激的深情能永遠保留在你們心中。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在為理想拚搏奮鬥的過程中,我們應從最基本的事做起。首先,提高文明素養,儀表整潔、舉止文明、講普通話、著裝規範,把校舍整理得窗明幾淨。其次,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走好成長成功之路,讓講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善良與責任感在心靈紮根。

最後祝願老師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希望同學們每天有新收獲!

2010年2月28日

2.困難與責任同在

四十四中辦學初期是初中階段義務教育學校,教育經費完全由政府下撥,因生源構成的特殊性導致學生學習成績與行為習慣等方麵存在較大差異。我們深感麵臨重重困難,更深感責任重大。

生源構成。一是城市學生。我校位於石家莊市東南部,地處市區的第二中心區,城市學生占有一定的比例。二是農村學生。方圓十幾公裏17個自然村的學生在我校就讀,每天由20輛校車接送。三是城鄉結合部學生。因校址地臨石家莊“三年大變樣”城中村改造地區,招生轄區包括4個城中村。由於拆遷,村民迅速致富,生活環境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就2010年8月統計數據來看,我校農村學生總比例占61%。

學生學業成績與行為習慣等方麵存在差異。由於我國客觀存在的城鄉發展的二元結構,造成城鄉教育差別很大,城鄉學生之間在學業成績與行為習慣,尤其是思想和意識方麵都有著較大差異,這種現象在我國北方更為突出。

學生學業成績分析。我校09級初一新生入學平均成績如下表所示:

(考試科目:數學、語文、英語,滿分300分)

上表中的“學校數量”指學生來源小學的數量。共招收城市16所小學的畢業生316人、農村15所小學的畢業生405人,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校農村學生人數多於城市學生人數,而且農村學生平均成績較低。

行為習慣分析。因為城鄉之間經濟發展的差異,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對學生各方麵發展帶來不同影響,在生活習慣尤其是衛生習慣和普通話規範上差距甚大。

3.希望與發展共生

我曾在一所優質學校——石家莊市第四十中學工作27年,為它的高升學率、各種排名全市第一和數不清的榮譽獎勵以及培養的優秀學生而自豪。當時學校的遠期目標是培養接班人,近期目標是為高一級優秀學校輸送合格人才。在允許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上個世紀90年代,四十中“依托名校辦分校”,創辦了全市第一所“國有民助”辦學體製的“求實中學”,這是一所高收費並將優秀師資集中於此的“公辦民助”學校。在攫取各種優質的人力、經濟等資源後,加之各種激進的管理手段,學校在不長的時間裏迅速壯大成長起來,鼎盛時期民辦與公辦學生人數之比達到10∶1。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看到了激進辦教育之後的“畸形”現象。我們和一些學校為追求經濟利益,搶奪優質生源和師資,在義務教育階段就開始比狀元,追求一時的榮譽。為提高平均分、升學率,逼迫成績不好的學生轉學或放棄參加中考,導致一部分學生無學可上甚至輟學,但學校整體成績卻迅速提高。我對學校的使命與學校的行為開始感到困惑,難道義務教育就隻是麵向優秀學生嗎?難道學校發展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嗎?公辦的義務教育學校承擔著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社會責任,而不隻是確保某一所學校的發展、一部分學生的成功。因此它應該麵向每一位學生,幫助他們成人成才。當學校無法做到這一點,就遠離了教育目的,違背了教育規律,成為考試技能的訓練場、經濟利益的追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