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們努力使每個人都有拔尖的專業、有豐富的知識、有更高的學曆,這也是我們的追求,但別忘了教育的根本還是使人成為人。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要全麵地去理解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以人為本”是寫進我們黨的曆史文件的,人才是需要尊重的,但這個社會還是以每個人作為發展的根本。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我以為,夏強校長“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須個個成人”的觀點對我們教育工作者具有普遍的意義,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別忘了教育的根本在哪裏!

第二個問題:人究竟是手段還是目的?

現在的社會出現了一種“異化”。所謂異化就是人成了手段,人成為經濟發展的手段。馬克思說古代社會是以人為目的的社會,近代社會人成了創造財富的手段。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了一個偏差,就在於GDP成了我們的目標,人的發展成了手段。具體來說,人才就是為經濟發展這個目標服務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端正我們自己的認識確實非常重要。整個社會是以人為本的,人是我們社會發展的目的,經濟發展是為了人的發展,社會發展是為人物質的和精神的需求提供滿足的條件。經濟是為人服務的,不是人為經濟服務的,這個關係不能顛倒。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教育工作者對手段和目的的關係應當有一個更準確、更清晰的把握。我認為,勞動的價值對一個社會來說是最根本的。在夏強校長書中我看到了一篇學生家長的發言稿,這是一位農民工,為了孩子她起早貪黑去勞作,看後我很受感動。整個社會是依靠他們的,沒有他們我們怎麼能享受到今天的物質財富?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向這些熱愛勞動、每天在第一線辛勤勞作的人致敬!從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也應當為他們作更多的努力。特別是他們的孩子,更應該是我們關心的對象。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最初是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後來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十六大之後又加上了為人民服務,每一步的進展不完全是為了經濟發展,我們對教育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了。

當然,從一個國家來說,投資教育總要考慮國家、民族的進步和發展的需要,包括經濟發展與科技發展的需要。在這個意義上,我對夏強校長“人才”觀的認識是:要擺正我們社會發展當中這麼一個關係,即人是目的還是手段。從本源上來說,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的、全部的目的。而教育作為整個社會發展的一個工具,服務於社會發展是目的,把人本身當作我們最高的追求,不能把人與才的關係異化過來。以財富決定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是不對的,應該是人決定財富怎麼應用。人為了追求財富而忘了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這是顛倒的。盡管我們一些校長,追求精英人才的培養,追求優才教育,這都是需要的。但在這個過程中,我想還是要考慮夏強校長在書中所提出的問題——教育為了什麼,教育的根本是什麼。

當然,我們努力使每個人都有拔尖的專業、有豐富的知識、有更高的學曆,這也是我們的追求,但別忘了教育的根本還是使人成為人。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要全麵地去理解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以人為本”是寫進我們黨的曆史文件的,人才是需要尊重的,但這個社會還是以每個人作為發展的根本。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我以為,夏強校長“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須個個成人”的觀點對我們教育工作者具有普遍的意義,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別忘了教育的根本在哪裏!

第二個問題:人究竟是手段還是目的?

現在的社會出現了一種“異化”。所謂異化就是人成了手段,人成為經濟發展的手段。馬克思說古代社會是以人為目的的社會,近代社會人成了創造財富的手段。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了一個偏差,就在於GDP成了我們的目標,人的發展成了手段。具體來說,人才就是為經濟發展這個目標服務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端正我們自己的認識確實非常重要。整個社會是以人為本的,人是我們社會發展的目的,經濟發展是為了人的發展,社會發展是為人物質的和精神的需求提供滿足的條件。經濟是為人服務的,不是人為經濟服務的,這個關係不能顛倒。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教育工作者對手段和目的的關係應當有一個更準確、更清晰的把握。我認為,勞動的價值對一個社會來說是最根本的。在夏強校長書中我看到了一篇學生家長的發言稿,這是一位農民工,為了孩子她起早貪黑去勞作,看後我很受感動。整個社會是依靠他們的,沒有他們我們怎麼能享受到今天的物質財富?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向這些熱愛勞動、每天在第一線辛勤勞作的人致敬!從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也應當為他們作更多的努力。特別是他們的孩子,更應該是我們關心的對象。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最初是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後來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十六大之後又加上了為人民服務,每一步的進展不完全是為了經濟發展,我們對教育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了。

當然,從一個國家來說,投資教育總要考慮國家、民族的進步和發展的需要,包括經濟發展與科技發展的需要。在這個意義上,我對夏強校長“人才”觀的認識是:要擺正我們社會發展當中這麼一個關係,即人是目的還是手段。從本源上來說,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的、全部的目的。而教育作為整個社會發展的一個工具,服務於社會發展是目的,把人本身當作我們最高的追求,不能把人與才的關係異化過來。以財富決定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是不對的,應該是人決定財富怎麼應用。人為了追求財富而忘了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這是顛倒的。盡管我們一些校長,追求精英人才的培養,追求優才教育,這都是需要的。但在這個過程中,我想還是要考慮夏強校長在書中所提出的問題——教育為了什麼,教育的根本是什麼。

第三個問題:在城鄉差距客觀存在的背景下,教育究竟應該更多向誰傾斜?

這是夏強校長碰到的問題,我以為,這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書中有一個表格,可以看出當時四十四中農村的孩子更多一些。這引起我的一個思考,在城鄉差距已然存在的背景之下,教育究竟應該向誰傾斜。農民工家長的文章非常樸實,從四十四中看到了黨的好政策,他們感謝黨和政府。其實我以為,我們更應該感謝我們的農民兄弟姐妹。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我們大多是農民的子孫。但有時我們走進城市,享受了城市文明,就會忘了我們自己的祖宗,甚至因為生活在城市裏就有點自傲,看不起農民。我可以肯定地說約95%的人三代以上都是農民,所以我們不要忘本,我們的祖宗是農民,我們是農民出身的,這是第一個觀點。第二個觀點,城鄉差距不是農民造成的。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維持社會的發展,不得不讓農民作出了犧牲,出現長期存在的城鄉“剪刀差”問題。在這個意義上,生活在城市裏的人,不應該自負、自大,更應該尊重來自農村的人。作為學校來說,受著各方麵的製約,不一定能對農村和農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但作為一個校長,應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縮小中國的城鄉差距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這就是教育家的情懷。如果沒有這種情懷,就沒有一種愛和責任,就沒有對農民的一份感恩,這就是不合格的校長。我們要努力縮小城鄉的差距,在這方麵作出努力,這是夏強校長在書中提到的平民教育的思想。平民教育思想是我們中國教育的一個追求,教育就是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態,不能讓那種有錢更有錢、有權更有權的狀況再持續地存在下去,我們要為改變這樣的狀態去努力,這是教育家情懷的重要表現。我深知,中國城鄉差距的徹底消除還要有一段時間和過程。但如果我們當校長的放棄了努力,我們將愧對曆史,也愧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