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書友、朋友:
自從《肥馬逐輕塵》開始發布以來,得到了許多朋友的幫組和鼓勵。在編輯的幫助下很幸運的拿到了強推,也順利的拿到了簽約。但是因為我個人家庭事務導致本書無法繼續,在此我深表抱歉!
原本這本書我是做過許多功課的,也是我長久以來一直盤旋在腦海裏的一個故事。就我個人而言,寫這本書算是我當時的一個夢想和執念。
每個人都會從生活中得到許多感悟,也有許多心事和想法需要和別人去分享。這就是我曾經提筆的初衷,但是在寫這本的過程中,我恰巧經曆了實在太過傷痛的一段人生曆程。放棄繼續這本書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在此我將故事的主線部分,分享給各位尊敬的讀者。
開元七年,張渙在河東道上遭遇劫殺,洽是同羅、拔曳固等部族亂軍。張渙在軍中受到同僚和老兵的排擠。因為張說的尷尬政治處境,張煥隻好挑選偏僻荒涼的要塞邊屯。在幾位友人的幫助下,在邊塞暫時站住了腳。天高皇帝遠的淒涼邊關,上司的排擠和政治傾軋使他飽受非難。在眾友的勸說和鼓勵下終於開始不情願的努力適應行伍操演。在尋找被劫殺的商旅的荒原和出外襲擊要塞的蠻族小帥啟師契力血戰。最終幸運的逃回一命,而就在這時候張說卻決定顧全大局。張渙拒絕了同羅不落地賠罪謝禮,無意之中又救下了喬裝尾隨同羅朔使者而來的突厥公主。而這一切事件的背後竟然是野心膨脹的朔方大使王晙挑唆。
開元八年,陰謀敗漏後,王晙誅殺突厥降戶阿布思等千餘人。危機關頭張渙隨同祖父輕騎涉險,一場巨大叛亂平安化解。
開元九年,突厥降將康待賓反叛,自稱葉護,攻陷蘭池六州。唐玄宗命王晙率兵討伐,又命張說參與軍機。張說祖孫不計前嫌,頂住王晙故意刁難勠力衛國。張說率一萬人出合河關(今山西興縣)襲擊,張煥為遊騎隊帥。大破康待賓,並乘勝追擊。當逃到駱駝堰時,黨項反戈,叛軍潰散。張渙假傳軍令招撫黨項流散人員,使他們各安其業。副使史獻認為黨項反複無常,建議把他們全部誅殺。張渙建議道:"如果把他們全殺了,是違背了天道。"於是張說奏請設置麟州,安頓黨項。
在金仙玉真二位公主的幫襯下,張說被召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功臣名單上沒有張煥的命字原來是惠妃作祟,張煥和公主的好事始終是陰差陽錯。敢愛敢恨的公主竟然不惜一死也要跟張煥私奔。明皇為了江山社稷和盛世夢想不得不跟張說私下結親。
張渙答應明皇三個條件:斬將奪旗、封侯之賞、欠大唐一條性命。
開元十年張渙領勝武軍千餘殘兵,在張說奉命巡邊的過程中奮起用命。各邊軍中流行起張渙發起的現代軍訓理論和療傷機製。張渙在軍中初步嶄露頭角。
開元十一年唐皇反悔,害怕張說把持軍隊命張說修書。張渙在一窮二白邊荒苦苦戍邊。
開元十二年張說參與到封禪泰山的政治旋渦,因為張渙的提醒轉危為安。
開元十三年張說心灰意冷,思想轉為保守和固執。張渙與之走遠,父親和兩位叔叔也因為政治訴求不同而不聞世事,祖母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