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們看到這些煩瑣的過年儀式,會感覺“怕怕的”。但對於過年本身,卻還有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期待。
這樣的除夕,少不了的,還有家庭成員間的暗流湧動。必然有兒女像不得父母歡心的賈赦那樣,講一個酸溜溜的笑話,諷刺父母偏心。也有賈政那樣的兒子,努力想讓父母高興,卻不得法,講的每一個笑話甚至每一句話都那麼笨拙,讓人為他捏一把汗。自然,也會有王熙鳳那樣愛出風頭的媳婦,總能歡聲笑語吸引每個人的注意。也有王夫人、邢夫人那樣,不過是為了情麵而勉強作陪的家人,隻盼早點兒作鳥獸散。
孩子們也不都是高高興興的。有賈蘭那樣敏感多心的,為了長輩沒有特意叫他來而犯了倔脾氣。有寶玉那樣心裏惦記著某個女孩或是某件事,對宴席心不在焉,甚至厭煩,認為熱鬧得“如此不堪”。女孩子們更在意的是是否有談話的知己。總有幾個姑娘像黛玉和湘雲那樣悄悄溜出宴席,去找自己的小樂子。
自然也有很多人不想過年。有人痛恨親戚永恒的追問,有人回避父母的催婚,有人對勢利的同學會避之不及。但說到底,這些都不過是過年團聚的附屬品,至於團聚本身,總還是會讓人心底柔軟、心心念念。
《紅樓夢》裏,黛玉喜散不喜聚,寶玉卻聲稱喜聚不喜散。其實在聚散問題上,二人殊途同歸,心情並無區別。黛玉所以不喜聚,是懼怕聚後的散;寶玉喜聚,是希望能長聚不散,聚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兩個人表現不同,但內心是一樣的,是對於相聚的渴望和悲觀不安。
張愛玲在《中國的日夜》裏寫到她聽過的一個唱本:“譙樓初鼓定天下……隱隱譙樓二鼓敲……譙樓三鼓更淒涼……”“第一句口氣很大,我非常喜歡那壯麗的景象,漢唐一路傳下來的中國,萬家燈火,在更鼓聲中漸漸靜了下來。”
今天的我們,不會在更鼓聲中漸漸靜下來,而是在春晚的歌聲裏難忘今宵,打著哈欠,暗自心驚,又一年過去了,這《紅樓夢》一樣的除夕夜之後,另一段現實的人生即將展開。
今天的我們看到這些煩瑣的過年儀式,會感覺“怕怕的”。但對於過年本身,卻還有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期待。
這樣的除夕,少不了的,還有家庭成員間的暗流湧動。必然有兒女像不得父母歡心的賈赦那樣,講一個酸溜溜的笑話,諷刺父母偏心。也有賈政那樣的兒子,努力想讓父母高興,卻不得法,講的每一個笑話甚至每一句話都那麼笨拙,讓人為他捏一把汗。自然,也會有王熙鳳那樣愛出風頭的媳婦,總能歡聲笑語吸引每個人的注意。也有王夫人、邢夫人那樣,不過是為了情麵而勉強作陪的家人,隻盼早點兒作鳥獸散。
孩子們也不都是高高興興的。有賈蘭那樣敏感多心的,為了長輩沒有特意叫他來而犯了倔脾氣。有寶玉那樣心裏惦記著某個女孩或是某件事,對宴席心不在焉,甚至厭煩,認為熱鬧得“如此不堪”。女孩子們更在意的是是否有談話的知己。總有幾個姑娘像黛玉和湘雲那樣悄悄溜出宴席,去找自己的小樂子。
自然也有很多人不想過年。有人痛恨親戚永恒的追問,有人回避父母的催婚,有人對勢利的同學會避之不及。但說到底,這些都不過是過年團聚的附屬品,至於團聚本身,總還是會讓人心底柔軟、心心念念。
《紅樓夢》裏,黛玉喜散不喜聚,寶玉卻聲稱喜聚不喜散。其實在聚散問題上,二人殊途同歸,心情並無區別。黛玉所以不喜聚,是懼怕聚後的散;寶玉喜聚,是希望能長聚不散,聚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兩個人表現不同,但內心是一樣的,是對於相聚的渴望和悲觀不安。
張愛玲在《中國的日夜》裏寫到她聽過的一個唱本:“譙樓初鼓定天下……隱隱譙樓二鼓敲……譙樓三鼓更淒涼……”“第一句口氣很大,我非常喜歡那壯麗的景象,漢唐一路傳下來的中國,萬家燈火,在更鼓聲中漸漸靜了下來。”
今天的我們,不會在更鼓聲中漸漸靜下來,而是在春晚的歌聲裏難忘今宵,打著哈欠,暗自心驚,又一年過去了,這《紅樓夢》一樣的除夕夜之後,另一段現實的人生即將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