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講 大哉故宮 △三、兆民共享
宮廷文物,曆盡滄桑,幾散幾聚,留傳至今。故宮博物院的成立,象征著宮廷文物從君有到民有、從君愛到民愛、從君享到民享的劃時代的轉變。
從君有到民有。原為宮廷秘寶,變為民眾國寶。“大故宮”文物知多少?百年以來,各地分藏,不斷核查,也在變化,大致統計如下:
(1)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藏品1807758件(套),其中包括宮中舊藏、後來政府撥交、社會收購和私人捐贈的文物;
(2)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有器物、書畫、典籍和檔案等約65萬件(套);
(3)原故宮博物院、現歸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的明清曆史檔案1000餘萬件,滿文檔案200餘萬件;
(4)南京博物院存南遷文物藏品2176箱104735件(套);
(5)沈陽故宮博物院藏品2萬餘件(套);
(6)其他如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史語所圖書館等單位也收藏部分故宮的珍寶、檔案和典籍;
(7)天壇、頤和園、避暑山莊、雍和宮、先農壇(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等約近20家單位的明清文物藏品;
(8)其他單位的收藏等。
以上諸項,大體上反映出明清大故宮文物的概貌。
大故宮集曆史、建築、人物、文物、事件而為一,古建築與博物院等現代管理模式結合,就是“宮”與“院”一體,不能分離,服務社會,服務公眾。2002年10月17日,開始故宮百年來最大規模的修繕,這將使故宮重現盛世時期莊嚴肅穆、博大輝煌的原貌。
從君愛到民愛。百年以來,幾代中國人,對故宮古建和文物的守護、利用與研究,都做出了各自的重大貢獻。
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
院藏文物清理中的新發現。故宮博物院僅1949年以來,就先後進行過四次文物清理1949年以來,故宮文物藏品的清理,重要的有四次:第一次,1954—1965年,主要是清理、核查、分級和排架。第二次,1978—1980年代末,主要是進一步清理核查。第三次,1991—2001年,主要是文物大部由地上搬移到地庫,同時進行複查和調整。第四次,2004—2010年,主要是徹查弄清藏品“家底”,包括點核、整理、鑒定、評級等工作,完成90餘萬件文物的賬、卡、物“三核對”,把館藏善本列為文物等,文物總數達到180萬件之多。(鄭欣淼《天府永藏》),有許多重大發現。一如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商代三羊尊,過去認為是偽品,經過鑒定,實為真跡。二如瓷器,在弘德殿物品中,發現賬上沒號的瓷器不少是宋哥窯、官窯、龍泉窯的珍品,如哥窯葵瓣洗、龍泉窯青釉弦紋爐等。三如金銀器,保和殿東廡存有一批印匣,發現其中有10個金印匣,重的8斤多,輕的4斤多,共重73斤。(鄭欣淼《天府永藏》頁七四)這些有的是溥儀出宮前,被清室人員藏在天棚、屋角、椅墊或枕頭裏,伺機盜出而未能得手的。這些新發現,體現了故宮人對文物的愛,無疑帶給人們莫大的驚喜和感歎。
散失文物收集的新收獲。以溥儀出宮文物的回收為例。清遜帝溥儀退位後留居紫禁城十三年,通過賞賜、偷盜、攜帶等手段,使故宮文物大量流出宮外,這些文物有的抵押給銀行。抗戰勝利後,中國海關便將德國德孚洋行、德華銀行非法所集的中國文物31箱計1136件予以扣留,又將原美國華語學校非法所集的文物19箱計21749件予以沒收,兩項共計50箱、22885件。這些文物後撥交故宮博物院。
1945年8月,溥儀等攜帶大量珠寶書畫出逃,後被收繳。這批文物,有100餘卷法書名畫,包括晉、唐、五代、宋時的名家名作,大多數是《石渠寶笈》所著錄的乾隆帝鑒賞的名品,其餘珠寶玉翠之類,也都是宮中的上乘珍寶,如晉王獻之《中秋帖》、唐閻立本《步輦圖》、唐歐陽詢《行書千字文》,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還有乾隆帝禦用三聯黃瑪瑙閑章,鏈為瑪瑙,章為田黃——兩枚正方,一枚橢圓,構思巧妙,雕工精美,世間唯一,至珍至貴。乾隆帝的這組閑章,先被人從宮中盜出,溥儀在偽滿過生日時,有人贈送給他。乾隆帝的金首飾表盒,原是外國人贈送給乾隆帝的禮物,後歸慈禧太後,又傳隆裕太後,再歸榮惠太妃,溥儀出宮時帶出。這些珍貴文物全都交給國家,後來不少都回到了故宮博物院,有的被其他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