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講 宮女閨怨 △二、蘇麻喇姑
蘇麻喇姑是清朝一位特殊的宮女。她是莊妃結婚時的陪嫁女,身曆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她心靈手巧,擅長女紅,清初定冠服製度,曾參與其事。但是,有一說蘇麻喇姑與康熙帝愛戀得死去活來,是這樣嗎?請看史實。
第一,從身世年齡看。蘇麻喇姑是蒙古族科爾沁部人,出身貧苦牧民之家。她名叫蘇墨爾,被稱為“蘇麻喇姑”。《嘯亭雜錄》記載蘇麻喇姑“終歲不沐浴,惟除夕日,量為洗濯,將其穢水自飲,以為懺悔雲”。這刻印著她草原文化視水如命的舊俗。年僅13歲的孝莊嫁給皇太極,將年紀相近的蘇麻喇姑作為隨身侍女帶到盛京沈陽。
康熙帝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比蘇麻喇姑小40歲左右,他們應是祖孫輩分的關係。蘇麻喇姑聰明好學,也有悟性,通蒙古語和滿語。寫一手漂亮的滿文。孝莊選她為玄燁“手教國書”。玄燁幼時,“賴其訓迪,手教國書”。(《嘯亭續錄》卷四)蘇麻喇姑是康熙帝的啟蒙老師。
第二,從主仆關係看。先講兩件事。其一,孝莊派隱瞞真實身份的“三位滿族婦女”,去向耶穌會士湯若望求醫,患者很快病愈。求醫病愈者就是順治帝的未婚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孝莊派蘇麻喇姑給湯若望送去厚禮表示謝意。其二,福臨大婚後,內大臣席納布庫對蘇麻喇姑不滿,路遇蘇麻喇姑,將她捶楚致傷,太後托言墜馬,令禦醫調治。(談遷《北遊錄·紀聞下》)這說明蘇麻喇姑有時騎馬出宮,為太後辦事。
康熙帝幼時曾以宮外福佑寺(後名)為避痘所,得到蘇麻喇姑等人精心調護
順治時期,北京痘症流行,康熙帝長兄牛鈕前已夭折,次兄福全被寄養在大臣家裏。玄燁降生後,孝莊命蘇麻喇姑照料孫兒。康熙帝約三歲時,為了避痘,住在宮城西華門外今北長街路東一所宅第(雍正時改名為福佑寺)。康熙帝晚年回憶道:“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保母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九十)康熙帝幼小在宮外避痘,到皇父逝世前不久,出痘痊愈,重返皇宮。幼年的玄燁,主要由三個人——保姆樸氏(先為順治帝乳母)、乳母瓜爾佳氏和蘇麻喇姑等撫育。她們對玄燁晨昏調護,夙夜殷勤,“克慎克勤,惟愛惟和”。(鄂爾泰等修《八旗通誌》卷二百三十九)
第三,從撫子經曆看。蘇麻喇姑不僅撫育孝莊的兒子福臨、孫子玄燁,而且撫養其曾孫、康熙帝第十二子履親王允祹(táo)將近10年。清後妃中嬪以上主位(含嬪),均可撫養皇子,蘇麻喇姑撫養皇十二子允祹,當是以嬪的地位行事。允祹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生母是萬琉哈氏(享年97歲)。蘇麻喇姑先後照顧福臨、玄燁、允祹三代皇子,長達62年,是清宮早期一位身份和地位都很特殊的宮女。
第四,從情感稱謂看。孝莊寡居44年,身曆五朝,飽經風雨,蘇麻喇姑陪侍左右。福臨有時經月不見母親,玄燁住在宮外避痘,常由蘇麻喇姑前去照看。孝莊雖身為國母,位極至尊,但作為一位女性,不能沒有可訴衷腸之人,而聰穎伶俐、善解人意的蘇麻喇姑,則以一顆在情感上同樣欠缺的心伴慰著她,是孝莊可以無話不談的閨密和知己。時宮中稱蘇麻喇姑為“額涅媽媽”(“額涅”,是滿語“額娘、母親”的意思,也可用來泛稱年長的婦人)。還稱其為格格、額娘、母姑,如同家人。蘇麻喇姑的這幾種稱謂,體現出她同孝莊、玄燁及其兒女們之間的關係。玄燁稱其為“額涅”,皇子、公主們則稱其為“媽媽”,合乎情理。蘇麻喇姑沒有子女,她對照料多年的玄燁懷有祖母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