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講 恭親王府 △三、恭王奕
道光帝的兒孫們,對晚清曆史影響深遠。皇四子奕繼承皇位為鹹豐帝,其兒子為同治皇帝,後妃為慈安太後、慈禧太後;皇六子奕被道光帝封為親王,先後預政鹹豐、同治和光緒兩代三帝;皇七子奕,慈禧時封為醇親王,兒子為光緒帝,孫子為宣統帝。皇八子奕的過繼兒子溥儁被慈禧選為大阿哥,預備取代光緒帝,後被廢。
恭王府見證了奕在鹹豐、同治、光緒三朝大起大落的命運(上圖攝於1872年)
恭親王奕(1832—1898年)奕生於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道光十二年為1832年,但這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為1833年1月11日,所以說他享年67歲。和皇四兄奕是同父異母兄弟。奕從小由奕母親撫養。奕母親死後,就完全由奕母親養育。奕與奕共同生活了十七年。同時,他們還有一種競爭關係。他倆僅相差一歲,都曾經是道光帝皇位的候選人。而奕曾從馬上摔下,是瘸腿,奕則身體健壯,武藝高強,聰明睿智,前述白虹刀的故事就是一個例證。在儲位之爭中,奕敗下陣來。這裏有個故事。
杜受田,山東濱州人。道光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直上書房,授奕讀書。後遷內閣學士,命專心授讀。後連升左都禦史、工部尚書,充上書房總師傅。鹹豐自6歲入學,杜受田朝夕納誨,必以正道,曆十餘年。道光晚年,以奕長且賢,欲付大業,猶豫未決。值南苑打獵,諸皇子隨從,奕獲禽最多,奕未發一矢,問他,回答:“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道光帝大悅,立儲遂密定。史評說此是杜受田輔導之力。
鹹豐帝登極後,將慶王府歸皇六弟奕。鹹豐二年(1852年)四月,分府,從此這裏就成為恭親王府,直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奕去世。恭王府見證了奕在鹹豐、同治、光緒三朝大起大落的命運。他從一位文武雙全的睿智青年,到從容威嚴的外交官,再到唯唯諾諾的病人的一生,正是晚清曆史的寫照。奕的人生經過六次大起大落:
一起一落。鹹豐三年(1853年)九月,洪秀全兵逼畿南,以奕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四年,連授都統、右宗正、宗令。五年四月,以畿輔肅清,予優敘。七月,孝靜成皇後崩,鹹豐帝以恭親王禮儀疏略,罷軍機大臣、宗令、都統,仍在內廷行走,在上書房讀書。
二起二落。鹹豐十年(1860年)八月,英法聯軍逼近京師,鹹豐帝逃亡熱河,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鹹豐帝授恭親王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督辦和局。和議告成,恭親王奕請赴行在祗叩起居。鹹豐帝手詔答曰:“別經半載,時思握手而談。惟近日欬嗽不止,時有紅痰,尚須靜攝,未宜多言。且俟秋間再為麵話。”(《清史稿·文宗本紀》卷二十)加以回絕。鹹豐帝能看戲,不能見兄弟!和議大局告成,對奕不予獎賞,還做出“三條”:一要議處,二不見麵,三排除在顧命大臣之外。
三起三落。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鹹豐帝崩,奕到避暑山莊,兩太後召見。辛酉政變後,為議政王、軍機處大臣,王爵世襲,食親王雙俸。同治三年(1864年),以江寧克複,大局好轉,遭到收拾。四年(1865年)三月,兩太後諭責恭親王信任親戚,內廷召對,時有不檢,命奪議政王號及一切差使。王入謝恩,痛哭引咎。慈禧於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五日,手書罷免奕的朱諭,是迄今為止所能見到的唯一一件慈禧親自起草的上諭,彌足珍貴。全文如下:諭在廷王大臣等同看,朕奉兩宮皇太後懿旨:本月初五日,據蔡壽祺奏,恭親王辦事徇情、貪墨、驕盈、攬權,多招物議,種種情形等弊。嗣(似)此重(種)(劣)情,何以能辦公事?查辦雖無實據,是(事)出有因,究屬曖昧,難以懸揣。恭親王從議政以來,妄自尊大,諸多狂敖(傲),以(依)仗爵高權重,目無君上,看(視)朕衝齡,諸多挾致(製),往往諳(暗)始(使)離間,不可細問。每日召見,趾高氣揚,言語之間,許(諸)多取巧,滿是胡談亂道。嗣(似)此情形,以後何以能辦國事?若不即(及)早宣示,朕歸政之時,何以能用人行正(政)?嗣(似)此種種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方知朕寬大之恩。恭親王著毋庸在軍機處議政,革去一切差使,不準幹預公事,方是朕保全之至意。特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