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本節主旨:以弱勝強的辯證法。
《道德經》原文:“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道德經》四十三章)
譯解: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戰勝天下最剛強的東西。沒有形體的東西,能夠滲透進沒有間隙的地方。
老子的以柔克剛的思想,是非常有名的,這一思想對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多方麵的啟示。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三國時代,蜀漢的大將關羽,曾經降服了一個叫周倉的山賊做他的侍衛。周倉力大無窮,可惜生性粗心大意,不大用頭腦。這一天,關羽騎馬,周倉步行,兩人來到一棵樹蔭下休息。見樹下有一群螞蟻在爬,關羽便對周倉說:“周倉,你打這些螞蟻看看。”周倉伸出拳頭,用力一砸,地麵凹進一塊,螞蟻卻沒事;再用力一砸,手痛得他哇哇大叫,螞蟻還是若無其事。周倉眼見小小螞蟻都打不死,急得滿麵通紅。關羽說:“看我的。”隻見他伸出食指,輕輕一揉,螞蟻一下死了好幾隻。周倉看得目瞪口呆,關羽便對他說:“有很大的勇氣和力量還不夠,還要懂得運用智慧和謀略,才能做大事、成大器。”
在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當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或力量弱小的情況下,或有時會遇到“不速之客”等等——實際上是對方采取的一種突然襲擊式的策略。例如,有時對方會派人突然出現在自己的麵前,有時敵人會派小批部隊深入自己的陣地、管區等。在這種情況下,采取什麼謀略,就非常重要了。如果手忙腳亂,倉促應付,那就很容易讓對方或敵人鑽空子,抓住把柄、找到口實;如果不分情況地硬與之相抗,或不講方式地把對方往外攆,也很容易上當、吃虧。最好的謀略就是:沉著應付,以靜製動,以柔克剛。先想法避開對方的鋒芒,以禮相待,使之抓不住把柄、找不到借口,然後再采用適宜的方法,將其“送出”去,使其滿懷希望而來,帶著失望而去。當然,對於心懷叵測的敵人,如果確有必要,而且有把握的活,也可以先禮後兵,將送到口的菜吃掉。
以柔克剛,是一種高超的鬥爭謀略。由於所遇到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具體情形不盡相同,因而以柔克剛的具體謀略也應該有所不同。但總的表現都是:用柔的、軟的、溫和的、很合乎禮儀的方式、方法或手段,來戰勝頑敵——政治鬥爭中的對手或軍事上的敵人。
當然,以柔克剛並不隻適用於同“不速之客”的較量鬥爭中,也可以應用於其他情形。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一謀略具有普遍意義,在麵臨任何強大的對手或敵人時,均可采用。
當然,以柔克剛作為一種謀略,也可以推廣到經濟、文化思想工作中,即在這些工作中,也會碰到一些很棘手的矛盾、問題,以剛製剛反而難於見效,倒不如以柔克剛。比如,在經濟交往中,遇到剛毅的對手,就可以通過柔和的策略說服或戰勝之;在思想工作中,遇到一些吃軟不吃硬的“愣頭兒青”,也可采用以柔克剛的方法。
“無間”就是沒有間隙,沒有一點縫子,可是一個幾乎是沒有的東西,就可以鑽進幾乎是沒有縫子的東西。就是說要善於鑽空子。隻有最柔弱的東西,才可以鑽空子。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