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餘秋雨的四部戲劇論著 三、《中國戲劇史》(1 / 2)

第九章餘秋雨的四部戲劇論著 三、《中國戲劇史》

《中國戲劇史》一書出版於80年代,當時使用的書名是《中國戲劇文化史述》,為的是突出“戲劇文化”這個概念。餘秋雨在該書的新版《自序》中寫道:“我當時在學術思想上正受文化人類學的激蕩,隻想通過戲劇的途徑來探索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過程。因此,‘戲劇文化’這個概念指向著一種超越戲劇門類的廣泛內涵。可惜這麼多年下來,‘文化’的用法越來越不著邊際,我當初的意圖已很難表明,不如幹脆舍棄它,留剩一個更質樸的書名為好。”

餘秋雨認為,在各種藝術手段中,戲劇是探索一個族群集體心理的最佳方式。因為隻有戲劇,從古至今都是通過無數觀眾自發的現場反應來延伸自己的曆史。在這部著作中,餘秋雨改變了戲劇史的慣常寫法,力圖擺脫以“史料”替代“史識”的弊病,他希望能在大量的資料之上浮懸起一副現代人的目光。這副目光因為要堅持一定的整體性、鳥瞰性、思考性而不得不保留一定的陌生感。即便對於自己熟悉的一切,也要拉開距離來看,並在距離間投入欣賞、比較和反諷。

由於上述的側重方向,餘秋雨的這部《中國戲劇史》顯得格外與眾不同。餘秋雨自己就說:“現在看來,這部《中國戲劇史》可能過於偏重戲劇文學方麵了。這是因為,戲劇文學更能經得起‘文化—心理結構’的分析,而聲腔、演出等方麵則缺少能用文字準確描述的實證素材,史家稍稍用力,便容易陷入瑣碎的考證和空洞的揣想。一旦陷入,史就不成共為史。但是,無論如何,戲劇是一個整體概念,史的詳略並不能對應它內在各元素間真正的輕重。例如,戲劇的主旨和故事很容易被大家看清,而它的真正精微處,不在主旨,而在形態;不在故事,而在韻致;不在劇本,而在聲腔和表演。”

在這部《中國戲劇史》中,餘秋雨回顧了中國戲劇發生、發展的曆史,從原始的戲劇雛形一直到20世紀初戲劇改革都一一重現在他的筆下。書中的議論精彩紛呈,新見迭出,隨手引用一處便可窺見一斑,比如餘秋雨對京劇的分析就頗為到位且中肯,他寫道:

京劇,實際上是在特殊曆史時期出現的一種藝術大融會。民間精神和宮廷趣味,南方風情和北方神韻,在京劇中合為一體,相得益彰。在以前,這種融合也出現過,但一般規模較小,常常是以一端為主,汲取其他,有時還因汲取失當而趨於萎謝,或者因移栽異地而水土不服。京劇卻不是如此,它把看似無法共處的對立麵兼容並包,互相陶鑄,於是有能力貫通不同的社會等級,形成了一種具有很強生命力的藝術實體。多層次的融彙必然導致質的升華,京劇藝術的一係列美學特征,如形神兼備、虛實結合、聲情並茂、武戲文唱、時空自由之類,都是這種大融彙所造成的良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