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自然
夫萍樹根於水,木樹根於土[1];鳥排虛而飛,獸蹠實而走[2];蛟龍水居,虎豹山處,天地之性也[3]。兩木相摩而然,金火相守而流[4];員者常轉,窾者主浮,自然之勢也[5]。是故春風至則甘雨降,生育萬物;羽者嫗伏,毛者孕育[6];草木榮華,鳥獸卵胎;莫見其為者,而功既成矣[7]。秋風下霜,到生挫傷[8];鷹雕(摶)[搏]鷙,昆蟲蟄藏[9];草木注根,魚鱉湊淵[10];莫見其為者,滅而無形。木處榛巢[11],水居窟穴[12];禽獸有芄[13],人民有室[14];陸處宜牛馬,舟行宜多水;匈奴出穢裘?,幹、越生葛絺[15];各生所急,以備燥濕;各因所處,以禦寒暑;並得其宜,物便其所。由此觀之,萬物固以自然,聖人又何事焉[16]?
【注釋】
[1]萍:浮萍。《時則訓》:“萍始生。”高誘注:“水藻也。” 樹:植。[2]排虛:即排擊空氣,而獲得浮升之力。 蹠(zhí):高誘注:“足也。”按:指腳。陶方琦《淮南許注異同詁》:《大藏音義》四十五、八十五、九十九:許注:“蹠,蹈行也。”有踐踏義。 實:土地。[3]蛟龍:古代傳說中的龍屬。[4]然:《說文》:“燒也。” 守:守候。即起化學作用。[5]窾(kuǎn):《廣雅·釋詁三》:“空也。”[6]嫗(yù)伏:指孵卵。[7]既:已經。[8]到(dǎo)生:草木倒地而生。《呂氏春秋·重己》畢沅新校正:“到,古倒字。” 挫傷:指凋落。[9]“摶”:《道藏》本、劉績《補注》本作“搏”。當正。 鷙(zhì):擊殺鳥類。 蟄(zhé):伏。指冬眠。[10]注:集中。 湊:聚集。[11]榛(zhēn):叢生。[12]“芄(wán)”:獸穴裏的墊草。《說文》:“芄,芄蘭,莞也。”艽(qīú),《廣韻》“尤”韻:“獸蓐也。”《道藏》本作“芄”,劉績《補注》本作“艽”。當作“艽”。[13]匈奴:漢代指中國北方少數民族。 穢(huì)裘:粗陋的皮衣。 幹:高誘注:“吳也。”按:通“邗(hán)”。《說文》:“邗,國也。今屬臨淮。一曰邗本屬吳。”古邗國在今揚州市東,為吳所滅。《四庫全書》本作“於”。注:“於,發聲。於越,夷言也。”與《道藏》本、北宋本不合。 越:周代諸侯國,在今浙江東部。[15] 葛:草本植物。莖皮可織布。 絺(chī):用葛纖維織成的細布。[16]事:職掌、從事。
【細讀】
《淮南子》中以眾多有力的例證,強調要順應自然規律。文中寫道:
浮萍紮根在水中,樹木在土裏生長。鳥類排空而飛,獸類著地而跑。蛟龍居住在水中,虎豹生活在山上,這是天地生成的特性。兩塊木頭相互摩擦能燃燒起火,金屬在火中便會熔化。圓的轉輪之類可以轉動,中空的木船之類可以上浮,這是天然的屬性。因此春風到來,甘雨就要降落,化育生成萬物;長羽的孵卵,有毛的孕育;草木茂盛開花,鳥獸孵雛懷胎。沒有人見到它(指“道”)的所為,而使萬物大功告成了。秋風到來寒霜下降,樹木凋落倒地;鷹雕之類搏殺小鳥,昆蟲越冬伏藏。草木的生命集中到根部,魚鱉之類聚集淵潭,沒有人見到它的所為,萬物消失而不見形跡了。住在樹木上的會築巢,生活在水中的有洞穴。飛禽走獸巢穴有墊草,人類會建造房室。陸地居處的適宜用馬牛,舟船行走適宜多水地區。匈奴出產粗陋皮裘,吳、越生產涼爽的葛布。各個不同的環境,產生他們所急需的東西,用來防備氣候幹燥和潮濕。各人按照所處的不同地域,用不同的方式來抵禦寒暑。各自都得到它們適宜的環境,萬物都有它們的用場。從這裏可以看出,萬物本身是按照自然規律行事的,聖人又為什麼要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