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思想的具體運用(1 / 2)

【細讀】

滕文公執政後,首先是為父親辦理喪事完全按照孟子的意見來辦。在開始執政時,又向孟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於是孟子向他提出了治理國家的全部設計,實際上是孟子政治理想的全部內容,也是孟子王道理想的具體措施。

孟子首先提出:“民事不可緩也。”百姓的事情,即百姓的生產和生活是不可以拖延的,這是第一件大事。首先要組織動員百姓積極從事生產勞動,解決百姓的衣食住行問題,尤其是衣食問題。這對任何一個國家政權來說都是首要大事,也體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製”提示滕文公要恭敬節儉,禮賢下士,向百姓征收要有節製,並有一定的製度。這也反映出當時各諸侯國橫征暴斂沒有限度。其次,在百姓生活得到基本保證的前提下,再進行文明教育,文明教育自人倫開始。如果上層統治者明確人倫秩序,普通百姓就會在基層社會親近和睦,這樣的社會形態就是王道,如果有英明的王者想統一天下就一定要來學習效仿。

孟子引用《詩經》的話,說當年的周也是舊邦,即老牌諸侯國,但是文王能夠推行改革,維新變法,所以最後取得了天下,成為聖明的先王。你滕文公要盡心竭力向周文王那樣努力推行新的行政措施,也能夠使你的國家出現新的麵貌。滕國大約方圓五十裏,比當年周文王的國家還小,但畢竟有相似之處,因此孟子以文王改革圖新使周發展壯大最後取得天下的曆史,來鼓勵滕文公建立信心。這段話既是對滕文公的期待,也是鼓勵,應當說是語重心長的。

在具體推行的過程中,可能遇到了許多具體問題,尤其是土地政策有許多細節需要解決,於是滕文公又派專人去請教孟子如何製定新的土地政策,即所謂井田製的問題。孟子的回答充滿了人文精神和智慧的光芒。他說,仁政一定要從分配土地即生產資料開始,如果土地的分界線不規範不公正,那麼分配的土地麵積就不平均,如果土地麵積不平均,百姓的收入和官員的俸祿相比就不公平。沒有社會公平就沒有正義,因此殘暴的君主和貪官汙吏必定要在這方麵做手腳,一定會怠慢這一工作。這真是深中肯綮的議論,一切仁政都是從公平開始的,一切正義也是從公平開始的,這一出發點便值得高度讚美。

孟子給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滕國狹小,製定政策不能偏袒某一階層,這裏的君子同野人有兩方麵的區別:一是從居住地點看,凡是住在中心區域的都是君子,住在偏遠地區的都是野人;二是從社會地位看,統治階級是君子,被統治階級是野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兩方麵的利益都要兼顧。孟子建議先引導好君子的行為,如果統治者管理好了,那麼一切就都會順暢而沒有阻礙了。但這隻是總的指導方針,至於具體的修飾和調度,則全在滕文公和你了。畢戰應該是具體負責當時土地分配的官員,因此滕文公才派他來向孟子請教,孟子也指出這件事執行如何全在滕文公和畢戰兩個人身上。

【細讀】

滕文公執政後,首先是為父親辦理喪事完全按照孟子的意見來辦。在開始執政時,又向孟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於是孟子向他提出了治理國家的全部設計,實際上是孟子政治理想的全部內容,也是孟子王道理想的具體措施。

孟子首先提出:“民事不可緩也。”百姓的事情,即百姓的生產和生活是不可以拖延的,這是第一件大事。首先要組織動員百姓積極從事生產勞動,解決百姓的衣食住行問題,尤其是衣食問題。這對任何一個國家政權來說都是首要大事,也體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製”提示滕文公要恭敬節儉,禮賢下士,向百姓征收要有節製,並有一定的製度。這也反映出當時各諸侯國橫征暴斂沒有限度。其次,在百姓生活得到基本保證的前提下,再進行文明教育,文明教育自人倫開始。如果上層統治者明確人倫秩序,普通百姓就會在基層社會親近和睦,這樣的社會形態就是王道,如果有英明的王者想統一天下就一定要來學習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