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3月,我可以在網上查到的區塊鏈方麵的中文書籍達到40種,估計還會有100本在2017年年底問世。如同當年互聯網剛剛進入中國一樣,普及書的泛濫也是浪潮的重要先聲。當年的因特網和萬維網等譯名,陸續被互聯網替代,極客們使用的區塊鏈也可能被更好的譯名所替代。互聯網金融博物館在2016年曾發動了兩輪譯名討論,我和許多同道中人更欣賞“公信鏈”,不過,我也同意許多從事金融監管的朋友的意見,在中國目前的環境下,“公信”一詞有可能被非法集資者濫用,還是留給監管機構判定吧。
區塊鏈脫胎於比特幣,作為底層技術被發掘和推廣。比特幣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特別在中國當下這樣一個執著於賺錢贏利的功利環境下,比特幣迅速在金融和投資領域深度演繹著係列故事,也立即被高度監管。不過,區塊鏈技術則破土而出,獨立形成了一個更廣泛的應用空間。如同互聯網的TCPbrIP協議一樣,如果你不執迷於解碼和編碼,你就可以發現區塊鏈技術遠比瀏覽互聯網和電商交易有更為廣泛和深刻的應用。許多人將區塊鏈視為一個巨大的分布式記賬體係,所有人參與記賬查賬,無人有能力篡改。這很有道理,但區塊鏈顯然要遠遠超過記賬的認證功能。
區塊鏈說到底更是一種觀念,用技術設計取代權威控製和情感信任,以此建立一種網絡結構,所有人都可以參與成為無數節點之一,進行認證、確權、交易、追溯和調整等一係列動作,它公開透明,成本低、速度快、分布廣,沒有權威可以篡改偽造和取締記錄。我們可以充分想象今天的商業、藝術、司法、科技、政治乃至社會等各個領域中,這樣一個建立在運算能力和技術架構上的網絡文明社會基礎設施將是多麼不同。盡管它毫無情懷和冰冷冷地運作,但從根本上擯棄了狂熱理想的驅使、自命權威的霸道、壟斷財團的曲扭、民粹陰謀的盲動,商業詐騙和情感敲詐也會隨之水落石出。無論我們是否喜歡,區塊鏈理念所驅動的全新社會正在迅速形成,不僅僅在比特幣和金融科技領域。這是社會生態的巨大變化,也是許多人提到的革命意義。
比特幣的開發者中本聰是一個時代的裏程碑,但隨著社會大數據的深厚積累,以及計算機能力的空前突破,社會網絡的多元和複雜——特別是“80後”一代人的生活態度和自由選擇精神,形成了區塊鏈社會的核心基礎。我們也許很難預測區塊鏈社會的未來支撐點,但它對我們現存社會生活方式的顛覆則是確定無疑的。重要的不再是對區塊鏈的定義,而是我們如何了解和進入區塊鏈社會。
區塊鏈極客們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和思考邏輯,但區塊鏈的廣泛應用才是讓無數學習者和創新者夯實通往區塊鏈社會的條條大路。北京金融局率先支持區塊鏈技術在防範非法集資和惡意詐騙領域的應用,推動中國區塊鏈應用研究中心成為民間公益平台(2015年11月在北京成立,繼而又開拓到浙江和上海等地)。2017年1月,中國區塊鏈應用研究中心又組成代表團參加達沃斯論壇並參與創建了由25個成員組成的全球區塊鏈商業理事會(GBBC),中國擔任執行理事並主導區塊鏈培訓認證委員會,這是參與業界標準製定的重要機遇。
截至2017年3月,我可以在網上查到的區塊鏈方麵的中文書籍達到40種,估計還會有100本在2017年年底問世。如同當年互聯網剛剛進入中國一樣,普及書的泛濫也是浪潮的重要先聲。當年的因特網和萬維網等譯名,陸續被互聯網替代,極客們使用的區塊鏈也可能被更好的譯名所替代。互聯網金融博物館在2016年曾發動了兩輪譯名討論,我和許多同道中人更欣賞“公信鏈”,不過,我也同意許多從事金融監管的朋友的意見,在中國目前的環境下,“公信”一詞有可能被非法集資者濫用,還是留給監管機構判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