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計 瞞天過海(1 / 1)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注釋】

備周:防備嚴密,周到。

意怠:鬥誌鬆懈。

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陰陽是我國古代傳統哲學和文化思想的基點,其思想涉及到大千宇宙,細塵末埃,並影響到意識形態的一切領域。陰陽學說是把宇宙萬物作為對立的統一來看待,表現出樸素的辯證思想。陰、陽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現過,但作為陰氣、陽氣的陰陽學說,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國人老子所倡導,並非《易經》提出。此計中所講的陰,指機密、隱蔽;陽,指公開,暴露。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在兵法上是說秘計往往隱藏於公開的事物裏,而不在公開事物的對立麵上,就是說非常公開的東西常常蘊藏著非常機密的東西。

太:極,極大。此句意同“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

【譯文】

防備得極周全時,更容易麻痹大意;習以為常的事,也常常會失去警戒。秘密常常潛藏在公開的事物裏,並非存在於公開暴露的事物之外。公開暴露的事物發展到極端,就形成最隱秘的潛藏狀態了。

【用計範例】

燕王裝病起兵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因繼承人皇太子朱標早已亡故,由長孫繼位,亦即建文皇帝。建文年紀雖小,卻相當精明,為使皇權免於受威脅,大刀闊斧地來了個削藩運動,逐步把對皇朝有威脅的勢力肅清,隻有寧王和燕王因環境特殊,還未敢對他們遽然下手。

燕王也相當精明,他最清楚自己的處境,便一直詐病,此舉無非使朝廷不疑他有變。建文帝並不因他“病重”而鬆懈,派親信張昺為燕京布政使,謝貴為都指揮,把燕地文武兩權奪了過來。燕王眼見這種奪權把戲,無非因自己而發,為保全性命起見,便詐癲扮傻,溜出王府,整天在街邊遊蕩,口出狂言,見物就搶,十足一個瘋子。建文帝得知便立即采取行動,密令城防副司令張信對燕王下手。張信原是燕王親信,不忍對他下手,便拿出建文帝的手諭去見燕王,說:“朝廷命我擒拿殿下,如果殿下有意當皇帝,就坦誠相告,讓大家想個辦法,否則便是肉在砧上,宰割由人。”燕王一見,忙向張信叩謝,商量救急之計。

張信依計行事,當晚下令把燕王的部將全體逮捕,說是有造反嫌疑,要押赴朝廷處決。這一著無非掩人耳目。他又暗中派出精壯士兵,埋伏在東殿兩旁;宮門內外,密布便衣警探。第二天,燕王聲稱病已好了,要宴請張信、謝貴二人。張、謝兩人帶了很多衛兵前往。到了禮端門,燕王扶杖把他們迎進去,衛隊卻被拒於門外。宴會行酒間,一片歡樂氣氛,左右侍衛獻進幾個西瓜,大家都吃起來。燕王忽將手上的西瓜往地上一摔,這原來是個暗號。兩旁埋伏的士兵一見,即擁了出來,不由分說就把謝貴斬首,隨即起兵發動“靖難之役”,不久便攻破皇城,建文帝不知所終。燕王詐癲扮傻,瞞天過海,不但沒被建文帝翦除,反而奪了皇權,當上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