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然和無為。老子說:“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所謂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而沒有外力強迫的狀態。所謂無為,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而不以外力強加幹涉。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狀態,而無為則是保持這一狀態的方法。老子希望人們以道為榜樣,按照自然、無為的原則處理一切事務。
道與德密不可分,二者是體與用的關係。道是德的根據,德是道在事物中的具體表現;道落實到人身上,就是人的德性。一個人的所作所為,符合道的要求,就是有德。反之,就是無德。所以老子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的運動方式就是“反”。老子說:“反者道之動。”由此,老子總結出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柔勝剛,弱勝強”等具有深刻辯證法思想的格言。
華文精選
柔弱勝剛強。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在《道德經》中,老子對統治者的橫征暴斂進行了猛烈抨擊。他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他認為統治者應當順應民意,體貼民情,他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這充分反映了老子的民本思想。老子反對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不合理現象,主張幫助弱勢群體。他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道德經》比《論語》更具抽象思維特質,它的文學性,主要源於哲學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富於詩意的語言。《道德經》一書表現出了作者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憤世嫉俗的情感,其文章猶如一組語言洗練、意蘊深遠的哲理詩。使用了大量的韻語和排比、對偶等句式,行文手法多樣,變化多端,善於用平常的比喻來表現深刻的哲理。
《道德經》中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譬如,先秦的韓非作《解老》、《喻老》,以老子之道作為法家的理論依據。曹魏王弼通過注釋《道德經》,開創了玄學,《道德經》與《莊子》、《周易》一起被稱為“三玄”,是魏晉玄學當中最重要的三部經典,同時,《道德經》又是中國傳統宗教道教的基本典籍之一。《道德經》和《莊子》所發揚的“自然無為”等哲學思想,更是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士人,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當中能夠與儒學分庭抗禮的另一極,像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曹雪芹這些中國文化的巨人,都可以說是老莊精神的嗣裔。很多儒家學者,特別是革新派和改良派的政治家,如王安石、魏源、嚴複等人,也都對老子哲學有所借鑒。
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然和無為。老子說:“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所謂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而沒有外力強迫的狀態。所謂無為,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而不以外力強加幹涉。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狀態,而無為則是保持這一狀態的方法。老子希望人們以道為榜樣,按照自然、無為的原則處理一切事務。
道與德密不可分,二者是體與用的關係。道是德的根據,德是道在事物中的具體表現;道落實到人身上,就是人的德性。一個人的所作所為,符合道的要求,就是有德。反之,就是無德。所以老子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的運動方式就是“反”。老子說:“反者道之動。”由此,老子總結出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柔勝剛,弱勝強”等具有深刻辯證法思想的格言。
華文精選
柔弱勝剛強。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在《道德經》中,老子對統治者的橫征暴斂進行了猛烈抨擊。他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他認為統治者應當順應民意,體貼民情,他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這充分反映了老子的民本思想。老子反對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不合理現象,主張幫助弱勢群體。他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道德經》比《論語》更具抽象思維特質,它的文學性,主要源於哲學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富於詩意的語言。《道德經》一書表現出了作者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憤世嫉俗的情感,其文章猶如一組語言洗練、意蘊深遠的哲理詩。使用了大量的韻語和排比、對偶等句式,行文手法多樣,變化多端,善於用平常的比喻來表現深刻的哲理。
《道德經》中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譬如,先秦的韓非作《解老》、《喻老》,以老子之道作為法家的理論依據。曹魏王弼通過注釋《道德經》,開創了玄學,《道德經》與《莊子》、《周易》一起被稱為“三玄”,是魏晉玄學當中最重要的三部經典,同時,《道德經》又是中國傳統宗教道教的基本典籍之一。《道德經》和《莊子》所發揚的“自然無為”等哲學思想,更是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士人,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當中能夠與儒學分庭抗禮的另一極,像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曹雪芹這些中國文化的巨人,都可以說是老莊精神的嗣裔。很多儒家學者,特別是革新派和改良派的政治家,如王安石、魏源、嚴複等人,也都對老子哲學有所借鑒。
老子思想對中國古代政治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在中國曆史上,每當社會經過大的戰亂、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後,為了安定社會、恢複生產,統治者大多選擇老子的清靜無為思想作為政治指導思想,實行輕徭薄賦、減省刑罰、與民休息的治國政策。為史家所稱道的漢初文景之治、唐初貞觀之治,都是以老子之道治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