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這裏曾是一片荒涼的墳場,大多是太監的墓崗。因明清時期稱太監為"中官",所以這裏被叫做"中官墳"。也有一說認為從明朝開始,太監多在此建廟宇和養老的莊園,也因當時人稱太監為"中官",故稱此地為"中官屯"。
附近很多地名都與太監有關,中關村東一站地叫保福寺。明萬曆年間太監們在此集資興建,取福壽之意。三十年代塌了一半,但仍有香火。後來保福寺變成了一所小學,1949年前後,就隻有幾個老師和少量的學生。後中國科學院在此建宿舍,大量的科研人員子弟無處上學,就把保福寺拆了,重新建新校舍,與保福寺小學合並,建立了中關村小學,就是現在的中關村一小。
八十年代初,"下海"這個詞迅速在中國大地上熱了起來。1984年,北京中關村裏充滿著躁動,一批批科技人員"下海"。當時的中關村已經有40家科技企業,並在北京城裏擁有了"電子一條街"的名聲。那裏最出名的人是陳春先,而最知名的公司是"兩通兩海",信通、四通、京海、科海,它們的創辦人無一例外都是中科院的科研人員。
同樣是1984年,柳傳誌帶領10名已屆中年的科技工作者嗎,懷揣著20萬人人民幣啟動資金和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鑒定信念,在北京中關村科學院南路2號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20平方米的傳達室裏創辦了聯想集團的前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
其時,計算機還隻能運行在英文環境中,聯想於1985年率先推出了業界領先的聯想式漢字係統(聯想漢卡),得到用戶青睞,實現創業者"把技術變成錢"的夢想,開創了中國計算機發展史上的傳奇。不過當年作為聯想總工程師的倪光南先生,早就於1999年離開聯想,也開創了中國IT企業第一宗創始人出局的案例。
1996年早春的一天,北京中關村南大門零公裏處豎起了一塊碩大的廣告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這一天被認為是中國網絡業的一個紀念日。時年33歲的東北女子張樹新扛起了北京瀛海威信息通訊公司的招牌。
這是當時國內惟一立足大眾信息服務、麵向普通家庭開放的網絡。"進入瀛海威時空,你可以閱讀電子報紙,到網絡咖啡屋同不見麵的朋友交談,到網絡論壇中暢所欲言,還可以隨時到國際網絡上漫步......"登陸瀛海威的用戶必須登記在冊,並需繳納一筆入網費。這基本上是"AOL"早期模式的翻版。瀛海威影響了中國最早一批互聯網衝浪者,卻也在2004年徹底淡出了公眾視線。
還依稀記得上世紀90年代,中關村附近的街道兩旁樹木林立,每到夏天,樹冠陰翳蔽日。不過,隨著城市建設和白頤路、四環的道路修建,這些矗立了幾十年的大樹已經不見了蹤跡,亦如今日的電子賣場。1997年,北京市為解決市內通往海澱大學區和中關村科技城交通擁擠狀況,砍掉路旁有幾十年樹齡的大樹以拓寬路麵。
最早的電子賣場應該是四海市場。位置應該在現在的四環主路上,大概就在現在中關村一橋和海澱橋之間。據說在80年代,四海市場的雛形就已經出現了。
到90年代中後期,四海市場除了臨街最大的幾個門臉被海信電腦、八億時空、國合電腦等一些當時的二線品牌電腦所占據外,更深的胡同裏麵則是分布著數量眾多的盜版光盤販子。當時,四海環境很雜亂,和現在的城中村區別不大,隱約記得98年末還出過人命,一個為某品牌電腦守夜的老大爺被害,丟了上百條內存和幾十塊硬盤。
2000年左右,為了修四環路,四海市場被拆除。至於為什麼叫四海市場,個人猜測是由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關村規模最大的公司為四通、信通、科海、京海公司,簡稱兩通兩海,而四海市場最早是四通入駐才形成的,所以取四通的"四"與兩通兩海的"海",為"四海"市場。
雄踞一時的中海市場則是98年8月開張的,相比前者,中海更正規。2000年後,想在中海租個攤位都很困難,往往原價3000的一個攤,經過倒手能租到近萬元。這也讓最早投資入駐中海的不少人發了筆小財。
中海還有一點讓人記憶深刻:就是在市場偏南側的位置,專門有個小屋,貌似是工商稅務為了方便沒開公司的從業者,專門開發票的地方。5個點,發票隨便開。
1998年5月8日,第一屆中關村電腦節開幕,口號"麵向世紀的中關村"。之後,電腦節維持每年一屆。1999年5月6日,第二屆中關村電腦節,中國佛學院教務長助理持真到北京展覽館展廳谘詢電腦信息,準備購進電腦用於佛教教學。該屆電腦節的主題為"發展知識經濟,推進中國信息化"。當年電腦節的日客流量達到20萬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的6月18日,一個江蘇宿京的24歲男青年在這裏創辦了他自己的公司,業務是代理銷售光磁產品,這在每天都有小公司生死的中關村並不起眼,後來創立的網站也是當時的每個小公司標配。誰也沒料到,這名屌絲青年卻在日後成為了響當當的電商巨頭,他的名字叫劉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