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花樣年華(1 / 3)

終於,周慕雲以完成自己的武俠小說為借口,在旅館租了一間小屋,經常邀請蘇麗珍去看看。但二人始終不能“像那兩個人一樣”,最後的道德防線還緊緊束縛著20世紀60年代的這兩個青年男女。最後,周慕雲無法忍受兩人的關係,決定離開香港,遠走東南亞,臨行的時候他委婉地邀請蘇麗珍一起同行。可猶豫之下的蘇麗珍還是沒有接受,兩個相愛的男女就這樣分開了。

1966年戴高樂訪問柬埔寨之際,周慕雲又回到香港舊址,在快要拆掉的老屋子裏見到了蘇麗珍和她的小孩。隨後,他孤身一人來到柬埔寨的吳哥窟,對著一個彈洞傾吐著自己難言的心聲。

盡管1966年的時代風雲隨著戴高樂訪問柬埔寨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這對於周慕雲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這樣的一個年月,對於他而言隻是意味著一段感情的尾聲,一個秘密的深深隱藏。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秘密?這已經不再重要了。因為畢竟“花樣年華”已經逝去,進而成為記憶中最珍貴的一份懷念。而這,無論對於周慕雲還是蘇麗珍來說,都已足夠。

經典禮拜INGDIANLIBAI

吳哥窟、花樣年華和懷念的情緒

在柬埔寨的吳哥窟,灰黑色的宗教古跡中,一個小喇嘛靜坐著。我們看到一個彈洞,洞口的蜘蛛網被風吹得輕輕晃動。一隻手指搭在洞口,男主角的頭慢慢靠向洞口。低回的大提琴聲響起。他的背影、他的側影和他擋在嘴邊的手掌。然後,他神情淡漠地離開了。吳哥窟的白天,黃昏,夜晚。我們又看到那個彈洞。洞口已被土封住,土上的青草在風中搖曳,悲傷低沉的大提琴一遍一遍地拉著,靜默的殘垣漸漸暗去……黑白字幕出現了:“那些消逝了的歲月,仿佛隔著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

這是電影《花樣年華》的最後一幕,它來自這樣一個故事:1962年,香港,男女主角相愛了,可他們偏偏都已結婚。盡管他們的配偶也在相互偷情,但他們都為此受到過傷害,不想也像自己的配偶那樣,所以隻好一次次地壓抑住內心的欲火。最後,男主角選擇了離開。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們的內心一直在掙紮、猶豫,試圖打電話,試圖見麵,但最終失敗。就這樣,4年的時間過去了。男主角提到這樣一個傳說:“從前的人,要是心裏有了秘密,不想讓別人知道,就會把秘密說進一個樹洞裏,再用泥封住,那個秘密就會永遠留在樹裏,沒人知道。”最後,男主角向吳哥窟的一個彈洞裏說出了這個秘密。飽經風霜的古建築靜默著,它擁有許多過去的輝煌,還有這個小小彈洞裏的愛情故事。

許多東西使這個影片與眾不同,使它與其說是一個愛情故事,不如說是一種氛圍和情緒。故事發生在40年前的香港,正是導演的童年。影片裏和老片同樣形式的開頭結尾字幕,窄窄的走廊,擁擠的老屋,花牆紙,舊式家具,花色各異的旗袍,蓬鬆的發型,上海話,親密的鄰裏關係……還有,當時收音機裏常常播放的音樂,包括傳統戲曲,舊上海流行曲,拉丁風情流行曲,爵士樂……都營造出一種濃濃的20世紀60年代的老香港氣氛。尤其是周璿在20世紀30年代的老歌《花樣年華》在兩人最後一次見麵後從老式收音機裏響起:“花樣的年華,月樣的精神,冰雪樣的聰明,美麗的生活……”讓人恍如隔世。

終於,周慕雲以完成自己的武俠小說為借口,在旅館租了一間小屋,經常邀請蘇麗珍去看看。但二人始終不能“像那兩個人一樣”,最後的道德防線還緊緊束縛著20世紀60年代的這兩個青年男女。最後,周慕雲無法忍受兩人的關係,決定離開香港,遠走東南亞,臨行的時候他委婉地邀請蘇麗珍一起同行。可猶豫之下的蘇麗珍還是沒有接受,兩個相愛的男女就這樣分開了。

1966年戴高樂訪問柬埔寨之際,周慕雲又回到香港舊址,在快要拆掉的老屋子裏見到了蘇麗珍和她的小孩。隨後,他孤身一人來到柬埔寨的吳哥窟,對著一個彈洞傾吐著自己難言的心聲。

盡管1966年的時代風雲隨著戴高樂訪問柬埔寨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這對於周慕雲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這樣的一個年月,對於他而言隻是意味著一段感情的尾聲,一個秘密的深深隱藏。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秘密?這已經不再重要了。因為畢竟“花樣年華”已經逝去,進而成為記憶中最珍貴的一份懷念。而這,無論對於周慕雲還是蘇麗珍來說,都已足夠。

經典禮拜INGDIANLIBAI

吳哥窟、花樣年華和懷念的情緒

在柬埔寨的吳哥窟,灰黑色的宗教古跡中,一個小喇嘛靜坐著。我們看到一個彈洞,洞口的蜘蛛網被風吹得輕輕晃動。一隻手指搭在洞口,男主角的頭慢慢靠向洞口。低回的大提琴聲響起。他的背影、他的側影和他擋在嘴邊的手掌。然後,他神情淡漠地離開了。吳哥窟的白天,黃昏,夜晚。我們又看到那個彈洞。洞口已被土封住,土上的青草在風中搖曳,悲傷低沉的大提琴一遍一遍地拉著,靜默的殘垣漸漸暗去……黑白字幕出現了:“那些消逝了的歲月,仿佛隔著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