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詩人蘇東坡在描述廬山的時候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對氣候和節氣的認識也一樣。正因為氣候和節氣就在我們身邊悄無聲息地發生著,所以,我們對它們的感受並不明顯。
但是,隻要對南北方的氣候做一個橫向比較,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氣候的存在了。在冬半年,我們坐在火車裏,從東北地區南下,會發現窗外的景色在逐漸地變化著。北方地區一派“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景象。樹上沒有一片葉子,田野裏甚至沒有一絲綠色。但是,火車過了淮河,景色就開始變化了。河裏的冰變薄了,大部分樹上都掛著綠色的葉子,田野裏甚至悄悄地開著一些野花。過了長江,窗外更是另一番景色了。冰雪不見了蹤影,樹上依然長滿蔥綠的葉子,田野裏長滿了綠油油的秧苗和各種顏色的野花。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由於“天文氣候帶”隨著緯度分布而造成的。但是,什麼是“天文氣候帶”呢?“天文氣候帶”為什麼會隨著緯度分布呢?
如果對四季的景色做一個縱向比較,就能真切地感受到節氣的變化了。我們常常聽到周圍的人們在議論“快到芒種了”。不久,黃河兩岸的農村就開始收割小麥了。在炎熱的夏天,我們會聽到周圍的人們在議論“快立秋了”。不久,連綿的秋雨就開始了,天氣也一天天轉涼了。人們所議論的“芒種”和“立秋”就是兩個節氣的名稱。但是為什麼芒種到了,就要收小麥呢?為什麼立秋到了,天氣就轉涼了呢?節氣又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隻要用心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有趣的現象,學會很多有用的知識。正如對比南北的氣候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氣候的存在,對比四季的景色就能真切地感受到節氣的變化一樣,隻要我們用心觀察、努力學習,許多不明白的問題都會隨著我們知識的增長而得到解答。
本書向廣大青少年介紹有關氣候與節氣方麵的知識。我們相信,廣大讀者讀完本書以後,不但可以自己解答上文中的問題,還會成為氣候學領域的一名小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