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變奏,旋律與第一次變奏大致相同,隻是作曲家在句尾用了回音的歎息,替代了剛才充滿希望的十連音,音樂比之前顯得稍稍低落了一些,仿佛表現出少女對剛才的期盼有些猶豫和迷茫。她難以忘懷的青春撥動著片片心緒,在心中泛起陣陣漣漪,她對上帝默默地訴說自己的困惑。
第三次變奏,低沉、飽滿的旋律出現在了鋼琴的低音區,將之前彌漫著希望的亮麗變成了深沉穩重又抒情的回響,音樂猶如一把大提琴在深情款款地吟唱,有些莊重又格外虔誠。雙手交替奏出淳淳的樂音,如同一潭幽靜的湖水,在寂靜的月光中波光粼粼……少女在回憶中沉思,追憶美妙的青春,多愁善感的她思索著心中的故事。她仿佛聽到上帝的聲音,感到上帝的撫愛和安慰,對著上帝娓娓訴說心底的惆悵和猶豫。神秘、崇高、莊嚴和憧憬,在這段音樂中活現出來,少女雖然迷惑,但她的心中依舊充滿光亮和溫柔。
第四次變奏,旋律又回到了琶音式的上行下行,明朗的色彩,波浪式的旋律起伏,充滿青春氣息的音樂,表現出少女又有了希望,她仿佛得到了上帝的安慰和讚賞,興奮地訴說著自己的情思和夢想,她在自己的幻想中忘情歌唱,歌唱人們美好而短暫的青春。
第五次變奏,是整首樂曲中最令人激動的一段。右手在高音區用八度音、同音反複的手法和華麗的裝飾音共同奏出一個肯定的旋律,為人們製造一種升華後的情感。仿佛是少女心靈得到了慰藉,內心煥然一新。音樂充滿了對未來堅定的信念,預示著少女祈禱的願望將會得以實現。
《少女的祈禱》樂曲聽起來非常連貫,讓人有一氣嗬成之感。當我們看到它的樂譜時,立刻就可以看出它的主次分部,左手伴奏從頭至尾都保持著美好的和聲,右手優美如青春般的旋律有規律地變化。曾經有評論這樣評說這首樂曲:“如果說,數學是科學裏的抽象科學,那麼,音樂就是藝術裏的抽象藝術。然而,《少女的祈禱》每一個段落都有可以用視覺想象做闡述的效果,因而便於樂理入門和鋼琴指法練習而又不覺枯燥。”
《少女的祈禱》在單純中顯現出親切、傷感和柔美。美麗的少女究竟在祈禱什麼呢?這也許就是音樂的魅力,正因為她沒有實體的形象,沒有固定住欣賞者的思維,於是,人們盡可以自由地發揮想象去體會其中的奧秘……如果把聲名顯赫的貝多芬比成參天鬆柏,那麼這位少女——巴達捷夫斯卡也許就是原野上的一朵小花。參天大樹固然偉岸挺拔、萬古長青,而嬌小秀氣、生命短暫的鮮花卻也能默默地散出芬芳。她那柔美、嬌嫩的花朵,送出幽幽淡淡的清香,這種親切、溫馨的甜美感受,為人們留下了雋永的回憶。
第二次變奏,旋律與第一次變奏大致相同,隻是作曲家在句尾用了回音的歎息,替代了剛才充滿希望的十連音,音樂比之前顯得稍稍低落了一些,仿佛表現出少女對剛才的期盼有些猶豫和迷茫。她難以忘懷的青春撥動著片片心緒,在心中泛起陣陣漣漪,她對上帝默默地訴說自己的困惑。
第三次變奏,低沉、飽滿的旋律出現在了鋼琴的低音區,將之前彌漫著希望的亮麗變成了深沉穩重又抒情的回響,音樂猶如一把大提琴在深情款款地吟唱,有些莊重又格外虔誠。雙手交替奏出淳淳的樂音,如同一潭幽靜的湖水,在寂靜的月光中波光粼粼……少女在回憶中沉思,追憶美妙的青春,多愁善感的她思索著心中的故事。她仿佛聽到上帝的聲音,感到上帝的撫愛和安慰,對著上帝娓娓訴說心底的惆悵和猶豫。神秘、崇高、莊嚴和憧憬,在這段音樂中活現出來,少女雖然迷惑,但她的心中依舊充滿光亮和溫柔。
第四次變奏,旋律又回到了琶音式的上行下行,明朗的色彩,波浪式的旋律起伏,充滿青春氣息的音樂,表現出少女又有了希望,她仿佛得到了上帝的安慰和讚賞,興奮地訴說著自己的情思和夢想,她在自己的幻想中忘情歌唱,歌唱人們美好而短暫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