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指點人生的智慧(下)(1 / 3)

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和一切現象的生滅變化。都是因“緣”而生,即由與之相關的諸因素相互間的聯係、依存、製約,相互間的互為條件、互為因果而發生的。這是佛教宇宙觀和人生觀的根本理論基礎。佛學上稱為“緣起”說。釋迦牟尼對“緣起”的釋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諸法由因緣而起。用“緣起”理論來考察人生的苦難,就具體演繹出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部分(十二支)與十二種因果關係,即“十二因緣說”。

然而“愛”不是憑空而起,而是源自內外之境刺激的各種感“受”。由這些感受才引發出情緒的波瀾,引發出貪、嗔、癡的心理。“受”由三方麵的因素結合而成,一是外在的環境,二是感覺器官和意識“六處”(又名六根,即眼、耳、舌、鼻、身、意),三是前兩者的接“觸”,沒有“觸”,外在的對象就不會引發感受。

就個體而言,自小到老,從形態到心理都在不斷地變化。可人們往往認為沒有變化,或者認為僅是形式上的變化;個體離不開社會、自然,個體與社會、自然必定是相互作用的,但人們往往認為自己是遺世獨立,仿佛壓根兒與社會、自然無關。所以“無明”是智慧的大敵,是一種迷障。由無明衍生出的“愛”,通常是十分的熱烈、迫切、緊張、盛熾。“愛”的對象形式各有不同,但往往是出自“自愛”,愛得欲罷不能。被“愛”束縛而無法自拔就陷入了苦。所以,佛經說:“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兩者的結合,使人成了苦命兒。

智慧識機緣

按佛教“緣起”理論,任何事物的變遷及生滅代謝必定都和周圍的事物互相聯係、互相影響,產生息息相關的因果關係,這就是因緣而起,因緣所生。既然如此,事物的運動和變化便是必然的。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無論是客觀的自然現象,還是主觀的思想觀念;無論是微若芥塵,還是廣若宏宇;無論是簡單的微生物,還是複雜的人類社會,都在時時刻刻地運動、生滅和變化著。所以世界會有“成、住、壞、空”,生物會有“生、老、病、死”,思想會有“生、住、異、滅”。這一係列的發生、發展(住和異就是發展,住是互相適應的發展,異是互相矛盾的發展)、消滅的過程,隻要人們仔細觀察,都不難覺察。由此佛教得出結論:“諸行無常”,即任何事物和現象都在無止境地運動流轉,不可能恒常不變。《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亦即“空’,但“空”不是虛無,不是沒有,不是全然的否定。前生後滅,前滅後生,連綿不斷,是實際存在著的,“空”就寓於這實際存在(有)之中。故《心經》上說:“色(物質現象)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所要揭示也希望人們覺悟的就是變幻無常的現象背後隱藏著的“空”這個本質。

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和一切現象的生滅變化。都是因“緣”而生,即由與之相關的諸因素相互間的聯係、依存、製約,相互間的互為條件、互為因果而發生的。這是佛教宇宙觀和人生觀的根本理論基礎。佛學上稱為“緣起”說。釋迦牟尼對“緣起”的釋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諸法由因緣而起。用“緣起”理論來考察人生的苦難,就具體演繹出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部分(十二支)與十二種因果關係,即“十二因緣說”。

然而“愛”不是憑空而起,而是源自內外之境刺激的各種感“受”。由這些感受才引發出情緒的波瀾,引發出貪、嗔、癡的心理。“受”由三方麵的因素結合而成,一是外在的環境,二是感覺器官和意識“六處”(又名六根,即眼、耳、舌、鼻、身、意),三是前兩者的接“觸”,沒有“觸”,外在的對象就不會引發感受。

就個體而言,自小到老,從形態到心理都在不斷地變化。可人們往往認為沒有變化,或者認為僅是形式上的變化;個體離不開社會、自然,個體與社會、自然必定是相互作用的,但人們往往認為自己是遺世獨立,仿佛壓根兒與社會、自然無關。所以“無明”是智慧的大敵,是一種迷障。由無明衍生出的“愛”,通常是十分的熱烈、迫切、緊張、盛熾。“愛”的對象形式各有不同,但往往是出自“自愛”,愛得欲罷不能。被“愛”束縛而無法自拔就陷入了苦。所以,佛經說:“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兩者的結合,使人成了苦命兒。

智慧識機緣

按佛教“緣起”理論,任何事物的變遷及生滅代謝必定都和周圍的事物互相聯係、互相影響,產生息息相關的因果關係,這就是因緣而起,因緣所生。既然如此,事物的運動和變化便是必然的。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無論是客觀的自然現象,還是主觀的思想觀念;無論是微若芥塵,還是廣若宏宇;無論是簡單的微生物,還是複雜的人類社會,都在時時刻刻地運動、生滅和變化著。所以世界會有“成、住、壞、空”,生物會有“生、老、病、死”,思想會有“生、住、異、滅”。這一係列的發生、發展(住和異就是發展,住是互相適應的發展,異是互相矛盾的發展)、消滅的過程,隻要人們仔細觀察,都不難覺察。由此佛教得出結論:“諸行無常”,即任何事物和現象都在無止境地運動流轉,不可能恒常不變。《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亦即“空’,但“空”不是虛無,不是沒有,不是全然的否定。前生後滅,前滅後生,連綿不斷,是實際存在著的,“空”就寓於這實際存在(有)之中。故《心經》上說:“色(物質現象)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所要揭示也希望人們覺悟的就是變幻無常的現象背後隱藏著的“空”這個本質。

在佛教看來,人的身心個體及生命活動都是互為緣起的組合。在六根(眼、耳、舌、鼻、身、意)中,前五根是生理組織,是感覺器官,“意”則屬心理。“意”要通過眼、耳、舌、鼻、身才能顯示作用,產生知情意等心理活動;而眼、耳、舌、鼻、身等則要在“意”的統攝下才得以發揮生命活動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