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始於先秦,進入封建社會以後,中國哲學在殷周哲學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形成了曆史久遠,具有較高形態的哲學體係。
中國哲學一直以儒學為正統,具有濃厚的倫理色彩。儒學雖因襲了傳統的天命觀念,但著眼於現實社會,不注重彼岸世界;強調道德教育而非宗教說教。一些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思想家以“正統”自居,批判宗教神學觀點。而在西方,中世紀時神學占據了統治地位,哲學成為神學的婢女,唯物主義思想隻能披上宗教的外衣或以宗教異端的形式存在。
中國哲學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概念範疇。中國哲學的概念範疇有:道、氣、理、神、虛、誠、明、體、用、太極、陰陽等。凝結著中國思想家的智慧。在中國哲學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這些範疇被不斷地充實、豐富,賦予新的內容,圍繞這些範疇展開了深入地討論,將中國哲學的理論思維水平不斷提高。
古希臘是歐洲乃至整個西方哲學的故鄉。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古希臘哲學的前提是古希臘神話。當時的人追求一種所謂神我合一的狀態,他們相信以這種方式可以獲得其他方式所不能獲得的神秘知識。這種神秘的宗教意味進入古希臘哲學特別是柏拉圖哲學,又從柏拉圖哲學開始滲透到後來的大部分哲學中。
古希臘的哲學思想雖然以神話和傳說為前提,但神話和傳說中的神和半人半神的英雄都是現世人的投影。西方哲學從神話中脫胎而出之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之前,經曆了古希臘古羅馬哲學、中世紀哲學和近代哲學三個時期。
在古希臘古羅馬哲學係統化階段,亞裏士多德創立的形式邏輯,為傳統邏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歐洲中世紀,天主教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麵都占據了統治地位,哲學的作用是為教義和信仰作理性地解釋。
14世紀初至15世紀中葉,由於教會的衰微和自然科學的發展,正統的經院哲學日趨沒落,哲學愈益脫離神學,個人自由的思想開始萌發,中世紀哲學逐漸向近代哲學過渡。
近代哲學是伴隨著人類的自我覺醒而形成的。這個時期,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塵世,從而發現了自然,也發現了人自身,開始追求知識,渴望個人自由。
本書名為《啟迪人生的中外哲學》,著重點主要放在哲學對人生的啟迪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比較全麵地介紹了中外哲學發展史上的主要流派和基本思想,了解這些能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思想根源從哪裏來,從而引發我們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比較深刻的思考。第三部分帶你走進古今中外第一流大哲學家的人生世界,主要是通過他們的一些“經曆”來觀照我們的人生,給我們以啟迪。第四部分將哲學的觸角深入到我們人生的細部,從理想、愛情、事業的成敗等方麵來揭示人生的真諦。第五部分旨在讓我們汲取古今中外哲人的智慧,指點我們的人生,從而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由於中外哲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各種思潮此起彼伏,哲學名家也是層出不窮,編者水平、識見有限,疏漏難免甚至可能出現錯誤,希請讀者諒解並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