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拉斯(Christian Ferras,1933~)法國小提琴家。埃乃斯庫的學生,但其早期曾先後在尼斯音樂學院和巴黎音樂學院師從比斯德西和卡威,並獲小提琴演奏和室內樂演奏獎。17歲時,費拉斯參加蒂博國際小提琴比賽獲第一名,而後開始巡回演出。其音色華麗多彩,與卡拉揚合作的協奏曲,尤為出彩。

弗萊什(Carl Flesch,1873~1944)匈牙利小提琴家。5歲開始學琴,1886~1890年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師從格呂恩學習,後又赴巴黎音樂學院師從馬爾西克。1895年,他以優異而全麵的演技投身於小提琴演藝事業,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功。同時,他還長期擔任教學工作,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羅斯泰爾、謝霖、內弗、尼曼,都是他的弟子。羅斯泰爾為了紀念他,於他逝世1年後在倫敦創辦了小提琴比賽並設立“弗萊什獎”。弗萊什還撰寫了大量小提琴演奏理論方麵的不朽之作,如《小提琴演奏藝術》、《小提琴演奏的發音問題》、《基本練習》、《音階體係》以及《小提琴指法藝術》等。

弗蘭切斯卡蒂(Zino Frati,1902~)法國小提琴家。5歲登台,16歲時在馬賽演奏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而一舉成名,1924年拜蒂博為師,1926年,與拉威爾一起訪問英國而贏得國際聲譽,回法國後任巴黎音樂師範學院教授。弗蘭切斯卡蒂擅長演奏帕格尼尼的作品,其演奏技巧高超,音色獨特而甘美,樂曲處理洗練而抒情,被認為是僅次於蒂博的偉大演奏家。

格呂米奧(Arthur Grumiaux,1921~)比利時小提琴家。幼年跟隨外祖父學琴,少年時進入布魯塞爾音樂學院師從伊薩伊的學生杜布瓦學琴,並於後來在巴黎師從埃乃斯庫短期進修。格呂米奧1939年獲維厄當和普呂姆獎,1940年成為比利時政府演奏榮譽獎的第一名獲獎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格呂米奧參加了杜布瓦私人組織的弦樂四重奏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與BBC樂團合作在英國舉行演出而名聲大振。1949年繼杜布瓦之後任布魯塞爾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1951年,他與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合作上演巴赫的《雙小提琴協奏曲》,1952年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奏莫紮特的《第三小提琴協奏曲》,1953年在倫敦皇家節日大廳演奏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均獲輝煌的成功,由此而成為世界頂尖極的演奏家。格呂米奧的演奏,音色純淨,散發著一種清新高雅之美。

哈恩黛爾(Lda Haendel,1924~)英籍波蘭女小提琴家。華沙音樂學院米夏洛維奇的學生,11歲時獲音樂學院金牌獎和胡貝爾曼獎,12歲舉行個人音樂會,此後開始巡回演出,並在旅居巴黎期間先後師從埃乃斯庫和弗萊什進修。哈恩黛爾的演奏技藝精湛,音色明亮,其演奏的貝多芬、布拉姆斯、布魯赫、維尼亞夫斯基的協奏曲均有非常鮮明的特色。

費拉斯(Christian Ferras,1933~)法國小提琴家。埃乃斯庫的學生,但其早期曾先後在尼斯音樂學院和巴黎音樂學院師從比斯德西和卡威,並獲小提琴演奏和室內樂演奏獎。17歲時,費拉斯參加蒂博國際小提琴比賽獲第一名,而後開始巡回演出。其音色華麗多彩,與卡拉揚合作的協奏曲,尤為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