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詩歌的寫作手法(1 / 2)

擬物就是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誇張

誇張,就是對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誇大或縮小。它能夠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誇張又分為三種,一種誇大誇張,一種縮小誇張,還有一種超前誇張。

擴大誇張,是指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誇大的描寫。

縮小誇張,是指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的描寫。

超前誇張,是指把後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

排比

排比,就是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較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它能加強語勢,烘托語言氛圍,加強詩歌的節奏感,使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詩經》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比如《碩鼠》、《蒹葭》等。

對偶

對偶的詩句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詩句排列整齊,節奏感強,易於記憶,具有音樂美。

對偶的主要形式分為正對、反對、串對三種。

正對,是指上下兩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或相襯的對偶形式。

反對,是指上下兩句意思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串對,又叫“流水對”,是指上下兩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的對偶形式。

反複

反複是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地重複某個詞語句子。

反複分為連續反複和間隔反複兩種。

連續反複是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的反複。

間隔反複是中間有其他的詞語將其斷開的反複。

設問

設問是指為了引起別人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它能啟發讀者思考,使層次分明,結構緊湊。例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反問

反問,又叫反詰、詰問,它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它能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氣勢和說服力。

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它能更好地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借代一般具有四種情況:一是特征代事物,二是具體代抽象,三是部分代整體,四是整體代部分。

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特征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征、標誌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反語

反語是指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擬物就是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誇張

誇張,就是對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誇大或縮小。它能夠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誇張又分為三種,一種誇大誇張,一種縮小誇張,還有一種超前誇張。

擴大誇張,是指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誇大的描寫。

縮小誇張,是指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的描寫。

超前誇張,是指把後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

排比

排比,就是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較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它能加強語勢,烘托語言氛圍,加強詩歌的節奏感,使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詩經》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比如《碩鼠》、《蒹葭》等。

對偶

對偶的詩句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詩句排列整齊,節奏感強,易於記憶,具有音樂美。

對偶的主要形式分為正對、反對、串對三種。

正對,是指上下兩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或相襯的對偶形式。

反對,是指上下兩句意思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串對,又叫“流水對”,是指上下兩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的對偶形式。

反複

反複是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地重複某個詞語句子。

反複分為連續反複和間隔反複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