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發表《牛頓力學及其對理論物理學發展的影響》。
1928年1月,被選為“德國人權同盟”理事。發表《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及其最近的變化》。
1929年2月,發表《統一場論》。3月,五十歲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慶祝會。6月28日獲普朗克獎章。
1932年12月10日,和妻子離開德國去美國。
1933年3月10日,在帕莎第納發表不回德國的聲明,次日啟程回歐洲。4月21日宣布辭去普魯士科學院職務。10月10離開英國,10月17到達美國,定居於普林斯頓,應聘為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
1935年5月,到百慕大作短期旅行。在百慕大正式申請永遠在美國居住。同波多耳斯基和羅森合作,發表向哥本哈根學派挑戰的論文,宣稱量子力學對實在的描述是不完備的。
1936年開始同英費爾德和霍夫曼合作研究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問題。12月20日妻子愛爾莎病故。發表《物理學和實在》、《論教育》。
1938年6月,同英費爾德和霍夫曼合作完成論文《引力方程和運動問題》,從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推導出運動方程。
1939年8月2日在西拉德推動下,致信羅斯福總統,建議美國抓緊原子能研究,防止德國搶先掌握原子彈技術。
1940年5月15日發表《關於理論物理學基礎的考查》。10月1日取得美國國籍。
1941年發表《科學和宗教》等文章。
1944年支持反法西斯戰爭,以六百萬美元拍賣1905年狹義相對論論文手稿。
1945年10月,給聯合國大會寫公開信,敦促建立世界政府。
1947年發表《量子力學和實在》。
1950年4月,發表《關於廣義引力論》。文集《晚年集》出版。
1952年發表《相對論和空間問題》、《關於一些基本概論的緒論》。11月以色列第一任總統魏斯曼死後,以色列政府請他擔任第二任總統,被拒絕。
1954年完成《非對稱的相對論性理論》。
1955年4月18日1時25分在醫院逝世。當日16時遺體在特倫頓火化。終年七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