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半脫位的正確姿勢擺放:①臥位休息時,將上肢放置於抗痙攣模式(詳見中風患者住院康複—良肢位擺放部分);②坐位時,雙手對掌、十指交叉,雙上肢伸直放在高度適宜的桌麵上;③采取患側上肢負重位。
(二)肩關節半脫位訓練
(1)目的:拉長患側軀幹,抑製痙攣,放鬆肩胛骨,使關節盂位置正常,恢複肩原有的鎖定機製。
(2)方法:助手一隻手維持對患手屈肌的充分抑製,另一隻手保持肩關節向前並外旋,握患者的患側手臂充分上舉外旋。
(3)注意事項:
①必要時助手站在凳子上,以保證適當高度來完成本動作。
②不能引起患臂疼痛:a.刺激肩關節周圍固定肌的活動及張力(詳見運動功能的訓練—快速擠壓肩關節和誘發肩周肌肉活動的訓練);b.在不損傷關節及其周圍結構的前提下,保持肩關節在無痛的範圍內被動活動(詳見中風患者住院—肩關節被動運動)。
(三)預防
肩關節半脫位妨礙中風後患者上肢功能的恢複,應早期介入肩部防治措施。
(1)急性期翻身時,應注意保護好患側上肢肩關節的正常位置。切忌發生身體已經翻過來,患側上肢還壓在身體下麵,生硬地向外牽拉患肢的情況。
(2)避免肩關節過度被動運動。注意弛緩性癱瘓期肩關節內外旋活動度應控製在各約45°。
(3)在仰臥位時患者肩下應墊高,防止肩後縮;患側臥位時盡可能使患側肩部伸,上肢外旋,肘伸展,前臂旋後;健側臥位時患側肩部、上肢充分前伸,取一比軀幹略高的枕頭,將伸展的上肢置於枕上;當患者處於坐位時,應把患側上肢放在麵前的桌子上或輪椅的支撐台上。
(4)康複手法操作過程中,隨時與患者進行溝通並觀察反應,適時調整手法和力度,循序漸進地進行,做到無疼痛操作。
三、肩手綜合征
肩手綜合征是中風後偏癱患者的常見並發症,是一組以偏癱側肩手疼痛、腫脹、血管舒縮功能障礙、關節活動受限為特征的綜合征,如不予適當治療,將導致偏癱側肩和手的永久性畸形,是患者手部致殘的主要並發症。多在發病後1~3個月出現。
(一)病因
肩手綜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確,目前認為有以下幾種可能:
(1)頸交感神經功能障礙,中風可引起血管運動神經麻痹,導致局部瘀滯性充血、水腫。
(2)中風後患者臥床或坐位時,常常手臂長時間地放在體側,腕被迫處於屈曲位,肩帶後縮下沉及前臂內收內旋更增加了腕的壓力,腕關節屈曲受壓,上肢靜脈回流受阻,使手腕及前臂腫脹,尤其是手指及腕部。
(3)手關節的過度牽拉可能引起炎症反應,出現水腫和疼痛。
(4)患側輸液時液體滲漏至手背組織內。
肩關節半脫位的正確姿勢擺放:①臥位休息時,將上肢放置於抗痙攣模式(詳見中風患者住院康複—良肢位擺放部分);②坐位時,雙手對掌、十指交叉,雙上肢伸直放在高度適宜的桌麵上;③采取患側上肢負重位。
(二)肩關節半脫位訓練
(1)目的:拉長患側軀幹,抑製痙攣,放鬆肩胛骨,使關節盂位置正常,恢複肩原有的鎖定機製。
(2)方法:助手一隻手維持對患手屈肌的充分抑製,另一隻手保持肩關節向前並外旋,握患者的患側手臂充分上舉外旋。
(3)注意事項:
①必要時助手站在凳子上,以保證適當高度來完成本動作。
②不能引起患臂疼痛:a.刺激肩關節周圍固定肌的活動及張力(詳見運動功能的訓練—快速擠壓肩關節和誘發肩周肌肉活動的訓練);b.在不損傷關節及其周圍結構的前提下,保持肩關節在無痛的範圍內被動活動(詳見中風患者住院—肩關節被動運動)。
(三)預防
肩關節半脫位妨礙中風後患者上肢功能的恢複,應早期介入肩部防治措施。
(1)急性期翻身時,應注意保護好患側上肢肩關節的正常位置。切忌發生身體已經翻過來,患側上肢還壓在身體下麵,生硬地向外牽拉患肢的情況。
(2)避免肩關節過度被動運動。注意弛緩性癱瘓期肩關節內外旋活動度應控製在各約45°。
(3)在仰臥位時患者肩下應墊高,防止肩後縮;患側臥位時盡可能使患側肩部伸,上肢外旋,肘伸展,前臂旋後;健側臥位時患側肩部、上肢充分前伸,取一比軀幹略高的枕頭,將伸展的上肢置於枕上;當患者處於坐位時,應把患側上肢放在麵前的桌子上或輪椅的支撐台上。
(4)康複手法操作過程中,隨時與患者進行溝通並觀察反應,適時調整手法和力度,循序漸進地進行,做到無疼痛操作。
三、肩手綜合征
肩手綜合征是中風後偏癱患者的常見並發症,是一組以偏癱側肩手疼痛、腫脹、血管舒縮功能障礙、關節活動受限為特征的綜合征,如不予適當治療,將導致偏癱側肩和手的永久性畸形,是患者手部致殘的主要並發症。多在發病後1~3個月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