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貿易安全的基本理論(1 / 3)

1999年12月,美國白宮新聞總署發表的《新世紀的國家安全戰略》中,更是直接把保障美國的經濟繁榮列為國家安全戰略的三個核心目標之一。至此,美國正式形成了對內以自由市場原則為基礎,對外實行經濟擴張的經濟安全觀。進入新世紀,布什政府上台後不久,便遭遇了人類曆史上規模空前的“9·11”恐怖襲擊事件,美國為應對國際恐怖主義安全威脅,進一步將貿易安全的職能進行了強化。美國為了整合邊境執法力量,確保美國領土的絕對安全,於2003年專門成立了國土安全部,收編了包括原隸屬於財政部的海關署在內23個聯邦機構的23萬大軍,原海關署被分為CBP和ICE(移民海關執法局)兩個機構。其中CBP由原海關署、海岸警衛隊、移民規劃局和農業部的邊境巡邏、動植物衛生檢驗檢疫機構等部門組成,統管邊境執法,這是美國對邊境執法和口岸管理體製的重要改革,首次實現了由一個機構統一管理進入美國口岸的人員與貨物。實現了管理的“一口對外”。CBP的組建旨在整合口岸執法部門的管理資源和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能和效率,在利用一切可支配的資源保護和防禦美國免遭侵害的同時便利合法貿易與合法旅行。同時,美國海關為落實貿易安全的要求,實施了一係列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措施,包括“集裝箱安全倡議計劃”(tainer Security Initiative,CSI)、“海關—商界反恐夥伴計劃”(s-Trade Partnership Against Terrorism,C-TPAT)以及“24小時提前申報規則”(24-Hour Rules)。以上這些措施相互補充,構成了美國的反恐對策框架,保證了美國的貿易安全。

2001年“9·11”恐怖事件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利益,打著“反恐”和“安全”的旗號,將單邊和雙邊實行的政策擴散到世界各國,並將世界海關組織(WCO)改革與研究的重心調整到貿易安全方向上來。WCO於2002年通過了《國際貿易供應鏈安全與便利化決議》。兩年之後,又通過了《關於實施國際貿易供應鏈安全與便利措施的新決議》。2005年6月,WCO第105br106屆年會通過了《全球貿易安全與便利化標準框架》一攬子文件。2010年,WCO將涉及貿易安全與便利的標準和工具整理成《標準框架工具包》,供成員海關和商界參考使用,使WCO原先一直所倡導的偏重於便利的價值主張扭轉到以安全為重心的方向上。

至此,反對恐怖主義、維護國際貿易安全已成為當前各國矚目的焦點,並引起了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共同行動。

1999年12月,美國白宮新聞總署發表的《新世紀的國家安全戰略》中,更是直接把保障美國的經濟繁榮列為國家安全戰略的三個核心目標之一。至此,美國正式形成了對內以自由市場原則為基礎,對外實行經濟擴張的經濟安全觀。進入新世紀,布什政府上台後不久,便遭遇了人類曆史上規模空前的“9·11”恐怖襲擊事件,美國為應對國際恐怖主義安全威脅,進一步將貿易安全的職能進行了強化。美國為了整合邊境執法力量,確保美國領土的絕對安全,於2003年專門成立了國土安全部,收編了包括原隸屬於財政部的海關署在內23個聯邦機構的23萬大軍,原海關署被分為CBP和ICE(移民海關執法局)兩個機構。其中CBP由原海關署、海岸警衛隊、移民規劃局和農業部的邊境巡邏、動植物衛生檢驗檢疫機構等部門組成,統管邊境執法,這是美國對邊境執法和口岸管理體製的重要改革,首次實現了由一個機構統一管理進入美國口岸的人員與貨物。實現了管理的“一口對外”。CBP的組建旨在整合口岸執法部門的管理資源和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能和效率,在利用一切可支配的資源保護和防禦美國免遭侵害的同時便利合法貿易與合法旅行。同時,美國海關為落實貿易安全的要求,實施了一係列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措施,包括“集裝箱安全倡議計劃”(tainer Security Initiative,CSI)、“海關—商界反恐夥伴計劃”(s-Trade Partnership Against Terrorism,C-TPAT)以及“24小時提前申報規則”(24-Hour Rules)。以上這些措施相互補充,構成了美國的反恐對策框架,保證了美國的貿易安全。

2001年“9·11”恐怖事件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利益,打著“反恐”和“安全”的旗號,將單邊和雙邊實行的政策擴散到世界各國,並將世界海關組織(WCO)改革與研究的重心調整到貿易安全方向上來。WCO於2002年通過了《國際貿易供應鏈安全與便利化決議》。兩年之後,又通過了《關於實施國際貿易供應鏈安全與便利措施的新決議》。2005年6月,WCO第105br106屆年會通過了《全球貿易安全與便利化標準框架》一攬子文件。2010年,WCO將涉及貿易安全與便利的標準和工具整理成《標準框架工具包》,供成員海關和商界參考使用,使WCO原先一直所倡導的偏重於便利的價值主張扭轉到以安全為重心的方向上。

至此,反對恐怖主義、維護國際貿易安全已成為當前各國矚目的焦點,並引起了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共同行動。

二、貿易安全界定

雖然目前學術界對貿易安全的含義尚未形成一致的認識,但國內一些學者在研究中已談到了自己的看法,盡管在具體的表述上略有差異,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類代表性的觀點:一類是強調能力的貿易安全,另一類是強調狀態的貿易安全。

強調能力的貿易安全說認為貿易安全體現為一種能力,即在對外貿易發展麵臨風險或受到衝擊時,一國的對外貿易具有足夠的抵禦和抗衡風險並實現自身健康發展的能力。夏興園(2001)認為貿易安全是指一國的對外貿易在受到來自國內外不利因素的衝擊時,依然能夠保持較強的競爭力或具有足夠的抗衡和抵抗能力。苗迎春(2002)認為貿易安全是指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在麵臨來自國內外不利因素的衝擊時,通過參與國際競爭和加強國際合作牢固地控製或占有國內外市場,使本國產品擁有較強的抵禦或抗風險能力,從而為本國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國內外生存環境。何傳添(2002)認為貿易安全是指一個國家的國際貿易發展所麵臨的國內外環境、參與國際競爭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和提高本國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及其為本國帶來的相應的國際經濟和政治地位。同時,其後(2009)又進一步指出我國的貿易安全是指我國發展國際貿易能麵臨較為有利的國內外環境,通過新觀念、新技術、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等手段,推動外貿的發展,以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帶動生產效率的提高,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為我國帶來相應的國際政治經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