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逢盛世的父子兩代“太史令”

司馬談在武帝朝的前半期任職太史令約三十年之久,其子司馬遷亦任太史令九年。“太史”,是漢朝執掌宗廟、禮儀之官太常的下屬史官;“令”,即長官,俸祿為六百石,相當於地方上縣級長官。司馬談因未能參加漢武帝封禪泰山的祭祀“發憤且卒”(《太史公自序》)。

司馬遷死於何年,史無明文記載,一般認為約在武帝之死前後。司馬父子二人最大的成就是編纂了中國第一部真正的史書《史記》。他們為何要修史呢?第一,他們有一種盛世修史的意識。司馬談說過:“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餘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餘甚懼焉。”司馬遷也說:“餘嚐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這些話中雖然可能摻雜敷衍之詞,但二人認為身處海內一統之盛世,作為史官而記載曆史締造者的事跡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第二,《史記》是由司馬談提出計劃,而主要由司馬遷總其成的。

(三)闡述曆史進程之中的“大義”

雖然很難分清父子二人誰寫作的部分更多,但父子二人的指導思想不盡相同是肯定的:司馬談主張道家,司馬遷則是奉行董仲舒的儒家公羊春秋學理念。所以就《史記》的主導精神而言,貫徹的還是儒家的理念。特別是司馬遷有意識地秉承了孔子著《春秋》為的是明“大義”的精神,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決定了《史記》不可能是那種阿諛明主、謳歌盛世的禦用作品,相反為了尊重並闡述曆史進程之中的“大義”,即我們今天所說的曆史規律,司馬遷不得不經常以那些不致遭受批判的“微言”來表示自己的盛世之憂。這是我們在讀《史記》時最應該注意的。那麼,司馬遷又是如何在如實記述盛世及其由來的同時,表達史家在總結曆史規律之後發出的警世恒言的呢?

三、司馬遷的盛世之憂

二〇一〇年春,我應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林力那教授之邀,在巴黎第七大學做訪問學者時曾參觀了奧賽美術館,在一幅巨大的油畫麵前我站了許久……

(一)“世人皆醉我獨醒”的盛世感傷

幾十個近乎全裸的俊男靚女醉臥於豪華的殿堂,散亂的酒器、一絲不掛的男女美體給人以視覺上的極大衝擊,展現了一幅集體縱欲之後的場麵;不止於此,畫麵的右下角還繪有兩位衣冠整齊的年輕人,顯然他們是這場肉宴的旁觀者,從穿著、用色上看,這二位與畫麵的主人公並不協調!直覺告訴我這一定是作者的某種刻意的追求,解說詞驗證了我的直覺:作品描述的是法國七月革命勝利後人們沉浸於縱情歡樂之中的場景,兩位年輕人在冷眼旁觀。

(二)生逢盛世的父子兩代“太史令”

司馬談在武帝朝的前半期任職太史令約三十年之久,其子司馬遷亦任太史令九年。“太史”,是漢朝執掌宗廟、禮儀之官太常的下屬史官;“令”,即長官,俸祿為六百石,相當於地方上縣級長官。司馬談因未能參加漢武帝封禪泰山的祭祀“發憤且卒”(《太史公自序》)。

司馬遷死於何年,史無明文記載,一般認為約在武帝之死前後。司馬父子二人最大的成就是編纂了中國第一部真正的史書《史記》。他們為何要修史呢?第一,他們有一種盛世修史的意識。司馬談說過:“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餘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餘甚懼焉。”司馬遷也說:“餘嚐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這些話中雖然可能摻雜敷衍之詞,但二人認為身處海內一統之盛世,作為史官而記載曆史締造者的事跡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第二,《史記》是由司馬談提出計劃,而主要由司馬遷總其成的。

(三)闡述曆史進程之中的“大義”

雖然很難分清父子二人誰寫作的部分更多,但父子二人的指導思想不盡相同是肯定的:司馬談主張道家,司馬遷則是奉行董仲舒的儒家公羊春秋學理念。所以就《史記》的主導精神而言,貫徹的還是儒家的理念。特別是司馬遷有意識地秉承了孔子著《春秋》為的是明“大義”的精神,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決定了《史記》不可能是那種阿諛明主、謳歌盛世的禦用作品,相反為了尊重並闡述曆史進程之中的“大義”,即我們今天所說的曆史規律,司馬遷不得不經常以那些不致遭受批判的“微言”來表示自己的盛世之憂。這是我們在讀《史記》時最應該注意的。那麼,司馬遷又是如何在如實記述盛世及其由來的同時,表達史家在總結曆史規律之後發出的警世恒言的呢?

三、司馬遷的盛世之憂

二〇一〇年春,我應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林力那教授之邀,在巴黎第七大學做訪問學者時曾參觀了奧賽美術館,在一幅巨大的油畫麵前我站了許久……

(一)“世人皆醉我獨醒”的盛世感傷

幾十個近乎全裸的俊男靚女醉臥於豪華的殿堂,散亂的酒器、一絲不掛的男女美體給人以視覺上的極大衝擊,展現了一幅集體縱欲之後的場麵;不止於此,畫麵的右下角還繪有兩位衣冠整齊的年輕人,顯然他們是這場肉宴的旁觀者,從穿著、用色上看,這二位與畫麵的主人公並不協調!直覺告訴我這一定是作者的某種刻意的追求,解說詞驗證了我的直覺:作品描述的是法國七月革命勝利後人們沉浸於縱情歡樂之中的場景,兩位年輕人在冷眼旁觀。

我恍然大悟:作品表現了作者的盛世之憂!這不正是兩千年前的司馬遷寫《史記》時的心情嗎?那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複雜心情,總是這樣不拘國界、穿越曆史、無處不在!

(二)如何讀解司馬遷著史的心境

司馬遷到底是以怎樣一種心情寫《史記》的呢?先來看看他所生活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