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何謂現象?
現象顯示的是自身的存在,而不是顯示背後的東西。在這個“現象”概念裏,否定了二分思維,即現象與本質、內在與外在等的二元對立的認識論思維方式。在這裏,一切都要麵向事物本身。現象即本質。
事實上,有兩種關於事物的認識方式。其一是傳統方式,即二分法方式,它把事物區分為現象與本質、內部與外部、可見與不可見的二元,因此認識事物是內在本質的感性顯現。另一種認識方式就是現象學的視點,即就事物所顯現的本身來看,事物顯示、公開的是自己而不是背後的什麼。因此,這種“看”就是本質的直觀。
八、主客體問題導向自我與他者的關係
主體與客體的問題,在西方現代哲學中導向了主體之間的問題,即自我與他者的關係。由此,主客體的同一問題變化為自我與他者的同一,即主體間的共識,即人與人之間達成一致或同化。這就是所謂的“主體間性”問題。
九、古代西方哲學的實體概念
在這個階段,人在觀念裏對於實體隻是一個認知的旁觀者,人喪失主體的地位。實體不僅作為一切的本源和根據,它本身就是主宰和決定一切的主體(非人),具有能動性和規定性。人的主體性被異化為另一種客觀存在。這一具有主體性特征的實體概念,在中世紀延伸為“上帝”,在近代黑格爾哲學中延伸為“絕對理念”。這種主體性實體概念所具有的特征及其思想,成為歐洲文化的一個傳統。從這裏可以看到,人在此隻是一個對於實體來說是外在的觀察認知者。在西方古代實體論哲學中,反映著人對於實體存在隻是一種外在的關係。
西方古代哲學的基本特征,是實體本體論的客體性哲學,神學也有這個特征,黑格爾的“理念”是“上帝”的一個哲學化身。
近代哲學,則是主體性認識論哲學,主要企求的是在主體性基礎上人的認識與所處的世界的同一性問題。古代是本體論哲學,近代則為認識論哲學。在這個階段,哲學開始關切認識的能力和認識的疆界,對實體概念加以質疑和否定。不僅如此,自我成為主體並且實體化,成為存在和存在者的根據。笛卡爾著名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成為世界存在的根據,存在的同一在於“我思”。近代哲學作為主體性哲學,否定了實體概念,康德否認主觀實體,隻承認先驗理性,他把實體(物自體)逐出理性的範圍,認為“物自體”隻能是信仰的對象。客體不存在,因為在該階段哲學中,客體被主體化。但是主體性哲學的困境是,客體不能完全被主體化,認識不能完全透徹外在的對象,主客體不能完全同一,它不能擺脫二元論,也不能逃出實體施加的陰影。主體性認識論哲學的一個問題,是製造了精神實體與物質實體的二元論困境。康德把物質實體逐出純粹理性,歸入實踐理性範圍,並且認為“物自體”不能認識把握,把它交給了信仰。近代哲學主體性認識論不能消除實體的存在,不能克服主客體的二元對立。
七、何謂現象?
現象顯示的是自身的存在,而不是顯示背後的東西。在這個“現象”概念裏,否定了二分思維,即現象與本質、內在與外在等的二元對立的認識論思維方式。在這裏,一切都要麵向事物本身。現象即本質。
事實上,有兩種關於事物的認識方式。其一是傳統方式,即二分法方式,它把事物區分為現象與本質、內部與外部、可見與不可見的二元,因此認識事物是內在本質的感性顯現。另一種認識方式就是現象學的視點,即就事物所顯現的本身來看,事物顯示、公開的是自己而不是背後的什麼。因此,這種“看”就是本質的直觀。
八、主客體問題導向自我與他者的關係
主體與客體的問題,在西方現代哲學中導向了主體之間的問題,即自我與他者的關係。由此,主客體的同一問題變化為自我與他者的同一,即主體間的共識,即人與人之間達成一致或同化。這就是所謂的“主體間性”問題。
九、古代西方哲學的實體概念
在這個階段,人在觀念裏對於實體隻是一個認知的旁觀者,人喪失主體的地位。實體不僅作為一切的本源和根據,它本身就是主宰和決定一切的主體(非人),具有能動性和規定性。人的主體性被異化為另一種客觀存在。這一具有主體性特征的實體概念,在中世紀延伸為“上帝”,在近代黑格爾哲學中延伸為“絕對理念”。這種主體性實體概念所具有的特征及其思想,成為歐洲文化的一個傳統。從這裏可以看到,人在此隻是一個對於實體來說是外在的觀察認知者。在西方古代實體論哲學中,反映著人對於實體存在隻是一種外在的關係。
西方古代哲學的基本特征,是實體本體論的客體性哲學,神學也有這個特征,黑格爾的“理念”是“上帝”的一個哲學化身。
近代哲學,則是主體性認識論哲學,主要企求的是在主體性基礎上人的認識與所處的世界的同一性問題。古代是本體論哲學,近代則為認識論哲學。在這個階段,哲學開始關切認識的能力和認識的疆界,對實體概念加以質疑和否定。不僅如此,自我成為主體並且實體化,成為存在和存在者的根據。笛卡爾著名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成為世界存在的根據,存在的同一在於“我思”。近代哲學作為主體性哲學,否定了實體概念,康德否認主觀實體,隻承認先驗理性,他把實體(物自體)逐出理性的範圍,認為“物自體”隻能是信仰的對象。客體不存在,因為在該階段哲學中,客體被主體化。但是主體性哲學的困境是,客體不能完全被主體化,認識不能完全透徹外在的對象,主客體不能完全同一,它不能擺脫二元論,也不能逃出實體施加的陰影。主體性認識論哲學的一個問題,是製造了精神實體與物質實體的二元論困境。康德把物質實體逐出純粹理性,歸入實踐理性範圍,並且認為“物自體”不能認識把握,把它交給了信仰。近代哲學主體性認識論不能消除實體的存在,不能克服主客體的二元對立。
十、值得思考的柏拉圖
偉大哲學家柏拉圖,約活動於公元前417-前347年。他代表了有宗教信仰傾向的理性思維:理性、反思、辯駁、愛智慧、追求真理。他也代表了古希臘文化的深刻變遷——從神話走向哲思,把世界置於認真的哲學的理性思考中。孔子關切的是道(真理)、人和社會。柏拉圖關切的是真理和理智。孔子關心的是政治和倫理,柏拉圖關心的是哲學和倫理,真善美成為哲學的重要命題並成為一種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