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要七分飽,少食多餐。
最早聽到這句話是從母親口中,當時談到為何生活在苦難歲月的同村王大爺居然輕輕鬆鬆活過90大關,她總結道:“飯吃七分飽唄。”話尾,半是事實半是感慨地補充道“少吃多滋味啊”!在我看來,這最後追加的一句,可謂真理。
小時候兒子對魚甚是喜愛,出於對兒子的寵愛,負責每日三餐的妻子一星期五花八門地做魚。妻子的好意不僅沒讓孩子喜笑顏開,最後,用小孩兒母親的話說“聞到魚味兒就想吐”。細想之,倘若這孩子日後真跟魚“恩斷義絕”,他的人生豈不少了一大樂趣?妻子的好意曆來在有著五千年傳統文化的中國被稱為美德。你想要魚,我一直給你,一直給你,這是我對你的好。這便是物盡其用的“美德”。對於花錢更是如此,花了一分錢,就必須消費出掰開十分錢的效果。於是,自助餐文化開始在大街小巷遍地開花。大家本著“扶牆進,扶牆出”的原則,吃壞了胃也不吃虧。
自助餐廳經常會聽到這句話:“已經撐破肚皮了,歇會兒再吃,沒準兒能再塞進一片肉。”吃到心安理得後,挺著硬邦邦的大肚子在門口要健胃消食片。
這種吃法不僅是對美食的變相浪費,更是對健康的不負責任。
我平時是怎麼吃的呢?七分飽,七分飽後東西再好吃,我也會放下手中的筷子,絕對不多吃一口。時間久了,苦行僧似的自控就起了作用,它會成為你的習慣,少食多餐是我60歲就已經在做的。
脾胃為後天之本,吃多了,胃脾一定會受傷,要知道脾管著人哪裏,人體的液運化功能啊,吃多了,運化功能沒有增加,時間久了,氣血就供應不足了,氣血虛弱,當然會發困乏力了。胃就更不要說了,吃多了,就相當於給疲勞的馬狠狠一鞭子,胃會更加累。中醫上怎麼解釋呢?經常吃多,身體會生濕化痰,再加上胃熱,讓濕熱困在體內,排不出去,直接影響了中焦氣機舒暢,也就導致了消化吸收功能鬧脾氣,身體自然不舒服。
多吃會怎麼樣呢?水管堵了,怎麼辦?沒有人說把水管擴大吧,隻能通一通,血管也是一樣!我們坐在椅子上,懶得去運動,並高喊著,讓它順其自然吧,慢慢地自己就通了,可這是違背自然規律!堵著血管的這些東西叫什麼呢?中醫管它叫“血瘀、瘀濁”,西醫叫“自由基過多”,營養學叫它脂肪代謝的產物太多了。總之是我們脂肪、蛋白質一下子吃得太多了,血管來不及處理這麼大的工作量,形成的垃圾也就多了,廢物多了,也就漸漸成為濕邪。
人的身體就好像是一部時刻高速運轉的機器,機器要工作,就必須要有足夠的能量,我們吃的食物,除了維持人體正常活動外,剩下的能量就轉化為熱量儲存在體內。可是我們知道,人體這部機器需要的能量是有一個度的,每天能轉化的食物也有個度。也就是說,這多餘的熱量慢慢地成為了濕熱。
吃飯要七分飽,少食多餐。
最早聽到這句話是從母親口中,當時談到為何生活在苦難歲月的同村王大爺居然輕輕鬆鬆活過90大關,她總結道:“飯吃七分飽唄。”話尾,半是事實半是感慨地補充道“少吃多滋味啊”!在我看來,這最後追加的一句,可謂真理。
小時候兒子對魚甚是喜愛,出於對兒子的寵愛,負責每日三餐的妻子一星期五花八門地做魚。妻子的好意不僅沒讓孩子喜笑顏開,最後,用小孩兒母親的話說“聞到魚味兒就想吐”。細想之,倘若這孩子日後真跟魚“恩斷義絕”,他的人生豈不少了一大樂趣?妻子的好意曆來在有著五千年傳統文化的中國被稱為美德。你想要魚,我一直給你,一直給你,這是我對你的好。這便是物盡其用的“美德”。對於花錢更是如此,花了一分錢,就必須消費出掰開十分錢的效果。於是,自助餐文化開始在大街小巷遍地開花。大家本著“扶牆進,扶牆出”的原則,吃壞了胃也不吃虧。
自助餐廳經常會聽到這句話:“已經撐破肚皮了,歇會兒再吃,沒準兒能再塞進一片肉。”吃到心安理得後,挺著硬邦邦的大肚子在門口要健胃消食片。
這種吃法不僅是對美食的變相浪費,更是對健康的不負責任。
我平時是怎麼吃的呢?七分飽,七分飽後東西再好吃,我也會放下手中的筷子,絕對不多吃一口。時間久了,苦行僧似的自控就起了作用,它會成為你的習慣,少食多餐是我60歲就已經在做的。
脾胃為後天之本,吃多了,胃脾一定會受傷,要知道脾管著人哪裏,人體的液運化功能啊,吃多了,運化功能沒有增加,時間久了,氣血就供應不足了,氣血虛弱,當然會發困乏力了。胃就更不要說了,吃多了,就相當於給疲勞的馬狠狠一鞭子,胃會更加累。中醫上怎麼解釋呢?經常吃多,身體會生濕化痰,再加上胃熱,讓濕熱困在體內,排不出去,直接影響了中焦氣機舒暢,也就導致了消化吸收功能鬧脾氣,身體自然不舒服。
多吃會怎麼樣呢?水管堵了,怎麼辦?沒有人說把水管擴大吧,隻能通一通,血管也是一樣!我們坐在椅子上,懶得去運動,並高喊著,讓它順其自然吧,慢慢地自己就通了,可這是違背自然規律!堵著血管的這些東西叫什麼呢?中醫管它叫“血瘀、瘀濁”,西醫叫“自由基過多”,營養學叫它脂肪代謝的產物太多了。總之是我們脂肪、蛋白質一下子吃得太多了,血管來不及處理這麼大的工作量,形成的垃圾也就多了,廢物多了,也就漸漸成為濕邪。
人的身體就好像是一部時刻高速運轉的機器,機器要工作,就必須要有足夠的能量,我們吃的食物,除了維持人體正常活動外,剩下的能量就轉化為熱量儲存在體內。可是我們知道,人體這部機器需要的能量是有一個度的,每天能轉化的食物也有個度。也就是說,這多餘的熱量慢慢地成為了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