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歌德,德國詩人。1749年8月28日生於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父親是皇家參議員,母親是市議會長的女兒。1765年,歌德去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1768年因病輟學。1770年進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攻讀,次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773年,他寫的一部戲劇使他開始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他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一經出版,立刻轟動了全歐洲,他的名字也隨著這本書被人們永久地記了下來。
《少年維特之煩惱》產生於法國大革命之前,當時歐洲的社會、文化、思想正麵臨著偉大的曆史轉折,封建社會的徹底崩潰已是無可挽回,資本主義時代正在微露晨曦。人們心情騷動,思潮翻騰。
這是一部書信體小說,作者創作它時年僅25歲。故事發生在1771年5月~1772年12月,情節十分簡單:維特能詩善畫,熱愛自然,多愁善感。初春的一天,他告別了家人和好友,來到一個風景宜人的偏僻山村,對當地的自然景色和純樸的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兒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穀、晨曦暮靄、村童幼女,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煩惱。
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男不鍾情?本書描寫了熾熱而又不幸的愛情,可又不僅僅隻是一部愛情小說。主人公維特是一個出身於一般平民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平等、有創造力的生活,希望從事有益的實際工作,可圍繞他的卻是等級的偏見和鄙陋的社會風氣。保守腐敗的官場、庸俗屈從的市民、趨勢傲慢的貴族,讓他感到窒息。他自己又陷入了毫無希望的愛情之中,最後走上了自殺的道路。維特與社會的衝突,具有強烈的反封建的意義。通過維特的悲劇,小說揭露和批判了當時德國社會許多不合理的現實,表達了一代覺醒的德國青年的革命思想。維特的悲劇不僅僅隻是個人的悲劇,也代表了時代的痛苦和思考。
歌德多才多藝,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也有廣泛研究,他是歐洲啟蒙運動後期最偉大的作家。世界文學史家將他與荷馬、但丁和莎士比亞並稱為世界四大文豪。
引言
有關可憐維特的故事,凡是我能搜集到的,我都盡力彙集在這裏,供你們翻閱,我知道你們將為此而感謝我。對於他的精神和性格,你們定會深表欽佩和愛憐,對於他的命運定會灑下你們的淚水。
善良的人呀,你正體驗著他那樣的煩惱,那就從他的痛苦中汲取慰藉吧,倘若由於命運的捉弄或自身的過錯而覓不到知音,那就讓這本小書做你的朋友吧。